讀書心得-《The Undoing Project》橡皮擦計畫(下)

《橡皮擦計畫》這本書除了在探討人類心智的運作方式,也描述了丹尼爾與阿莫斯之間的故事。本篇心得中也有提及兩人之間的故事與劇情發展,若有讀者不希望在看書之前知道劇情的發展,可以參考《橡皮擦計畫》(上)的內容(以免被暴雷喔)!


《橡皮擦計畫》中描繪了丹尼爾與阿莫斯的成長歷程,他們兩人都是探討人類非理性思考與行為的創始學者,也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兩個人都是在戰火下成長,認識他們的人,都認為他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因為丹尼爾個性嚴謹,幾乎不社交;阿莫斯不拘小節,喜歡熱鬧。丹尼爾總是自我懷疑,認為錯的是自己;而阿莫斯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不過,他們卻有著更大的共同點:

他們都想追求簡單有力的真理:探討人類心智運作的方式。

在專業領域中,丹尼爾追求的是客觀性,最吸引他的心理學派是「完形心理學」,主張人腦的運作原理是整體、有組織性的。完形心理學家追求的問題是:大腦如何創造意義?如何將感官所蒐集到的碎片,轉化為完整的圖像?這幅圖像並不是世界烙印在我們的大腦中,而是我們的心智去詮釋出來的。

人類的心智經常被各種原因干擾或愚弄,在不同的情境當中,我們的認知會有所改變,去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解讀。

丹尼爾發現人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理智與客觀,要避免被誤導,必須屏除人為判斷的因素。丹尼爾設計了許多方法,來驗證他先前的假設。他想把自己的研究,轉化成可被應用在現實生活中的理論,可以在實務中運用,當問題發生時,不用強力施壓來逼迫人們改變,而是找出某個心理因素,用引導的方式來解決。

而阿莫斯想研究的是:人到底是如何做決策的?

要預測人們會如何做決定,要先掌握他們的偏好?但是,我們要怎麼去比較人類的生物系統運作,有些系統可以觀察到劇烈變化,有些能察覺到細微變化,這對於決策行為有什麼影響。另外,人們會不斷在自己心中的理想型與現實世界的狀況尋找相似性,我們最後的決定,是一連串比較與選擇後的結果。

阿莫斯盡可能遠離心理應用領域關心的實務問題,他著重在建構心理學的理論。在別人眼中,阿莫斯就像是數學心理學家,追求如何更準確的去預測結果的理論?這就好比主張人類是理性的經濟學家,理論可以讓知識變得有條理與有邏輯,人們知道自己要什麼,可以藉由新資訊來判斷機率並做出選擇。

因為心理學的領域,並不存在一套大家都認同的共通規則,可以相互討論得出確切的結論。心理學家們的交談內容可以天馬行空,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浪費時間去聽對方說了什麼!1969年春天,丹尼爾令人意外的邀請阿莫斯來他的課堂上演講,之後,他們的交會、合作,給心理學的發展史帶來重大的改變。

丹尼爾和阿莫斯的結合,不只是探討人們如何運用統計學的問題,也包括了解人類「基於直覺而產生的預期,會因為對世界的錯誤認知而遭到扭曲。」

這些錯誤的認知,是源自於人的心智,當人類心智在預測某個不確定事件的發生機率時,如果不是靠統計學來判斷,那是以什麼為依據?

他們的工作模式是連續討論好幾的小時,他們的創作,丹尼爾說:「通常是一個人先起個頭,對方就可以馬上明白,思索其中的意義,並自然的接續下去。現在想起來,還是會全身起雞皮疙瘩。」在這段時間內,他們寫了許多論文,揭開人類的心智之謎,探討人們是如何做決策的?為什麼我們會犯錯?是什麼原因阻礙了我們的預測能力?除此之外,他們還將研究延伸到更多專業領域,包括經濟規劃、科技預測、政治、醫療等等… 。他們希望這些領域的決策者「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學習有效的方法來降低及消除判斷時可能導致偏見的原因,有效改善決策品質。」

但是他們發現,只要一個好故事就可以打趴統計數據,沒有人會根據數字做決策。因為人們對數字的理解太少,看不懂數字的意義,大家都不覺得機率是真實存在的東西。

他們認為,做決定的時候,決策者應該要重視的不是這個決定的結果,而是要把重點放在可以帶來結果的「過程」。

於是,他們把研究轉變成「從事前的判斷到決策行為」。並不是每一次「判斷」後,都會做出「決策」;但每一個「決策」背後,都一定牽涉到某種「判斷」。所以決策研究想知道:當人們形成某種判斷之後,獲知道發生的機率之後,接下來會做什麼?

為什麼我們有時候違背了傳統的決策理論,不選擇期望值最大化的結果?反而是對於選擇結果的情緒感受,決定了我們的決策行為。丹尼爾和阿莫斯提出的「後悔理論」,告訴我們是「預期感到後悔的心理因素,再加上對於其他結果的預期,影響了人們的決策行為。」我們是用比較的方式,不是客觀的絕對值而是相對值的因素去考量得失的。快樂的人不會老是想著沒有發生的不快樂事件,而不快樂的人想的擇是當初如果選擇不同。人們在做出人生的重大決定時,策略也是想像自己在做了某些選擇後會有多少遺憾,然後選擇遺憾最少的那一個。

他們繼續探尋人類的決策行為,發現「人類基本上就是一部追求快樂的機器。

對多數人來說,獲得一樣東西的快樂,遠小於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這時,丹尼爾和阿莫斯很快的拋棄了後悔理論,建構了新的「價值理論」,或「風險價值理論」,當人們面對有風險的選擇時,會個別評估有風險的選項,而不同的描述方法會影響人們的選擇,只要改變情境描述,讓獲利看起來像損失,就可以改變人們對於風險的態度,從趨避風險轉為追求風險,這也是「展望理論」的前身。

他們緊密的關係甚至比婚姻還要親密,丹尼爾曾說:「刻意保持續離的是我,我太害怕哪一天會失去他。」隨著時間過去,兩人之間的合作情誼,似乎逐漸產生裂痕。丹尼爾和阿莫斯的成就達到高峰,完成的展望理論,但阿莫斯取得了大部分的榮耀,讓丹尼爾認為活在阿莫斯的陰影之下,覺得嫉妒,讓他覺得很痛苦。阿莫斯說:「他認為外界不明白他們的合作關係,合作是一種不平衡的關係,一種不穩定的架構,功勞的歸屬原本就是一件困難的事。」

丹尼爾後來自己進行了「橡皮擦計畫」,並主導了研究過程。如果能夠重來…如果不愉快的事件「已經」發生,人們會如何「抹除」?

「橡皮擦計畫」的由來,是丹尼爾發現人們「抹除」悲傷記憶的想像,存在著某些特定模式,而且這些想像的模式與它對自己人生的想像非常相似,而後悔、挫折與嫉妒這些「反事實情緒」,是如何刺激我們的心智去創造另一種現實來避開痛苦。

即便丹尼爾抗拒與阿莫斯恢復像以往那樣的合作關係,但是阿莫斯仍繼續為橡皮擦計畫整理想法,他寫道:

「那些替代的想像世界,其情境將決定我們對現實的期望、解讀、記憶與歸因,以及由現實所觸發的情緒狀態。」用一句話來總結:「現實是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一朵雲,而非一個點。」

「如果我也能像阿莫斯那樣堅強…」、「如果我不離開以色列…」或「如果阿莫斯能表現得更謙虛…」丹尼爾也試過在心中搜尋各種可能性來抹除不愉快。他思考著:「即便我知道他沒有這個意思」,「他可能也很後悔自己這樣說…」,也許哪天會發生什麼事讓一切都回到從前。而反觀讀者本身,我們又何嘗不是一直在內心自問一些假設性的問題,希望可以在某個瞬間得到解答。

到底哪個選擇會讓我們更後悔?是做了沒結果,還是該做的沒做?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因為無法猜測對方的想法,造成我們在腦中也常思考著各種不同的可能性,情境讓我們對某些狀態或言語特別敏感,讓我們害怕受到傷害的程度遠高於樂於付出。

這也是存在丹尼爾與阿莫斯心中一個難解的結。但在這本書的最後,丹尼爾才得到他想要的真正答案,在阿莫斯的心中,他讓丹尼爾知道「我們是朋友,無論你怎麼想。」這本書敘述是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將兩人真貴的情誼深植在讀者當中,並讓我們瞭解人類的心理是如何造成偏見、錯誤與悔恨。

博客來購書連結:點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