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肯恩費雪洞悉市場:面對市場波動,正確解讀市場規律》讀後心得

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讀完《跟著肯恩費雪洞悉市場》這本好書的重點與心得,如何套用在當前的市場,擬定更好的投資決策。想要聽音頻的導讀分享,也可以收聽這集Podcast的內容。

想要投資獲利,最重要的是找回正確的市場記憶,雖然這本書是2011年出版的,但是在書中統計了相當多的歷史數據,告訴我們在每一次的多頭或是空頭時,市場的反應以及當下許多媒體、輿論的評論,跟實際狀況是否符合,還是其實它們都只是在長期趨勢下的雜訊,影響了當下投資人的判斷。

費雪告訴我們,我們的記憶其實時比我們想的還要爛,我們總是把記憶點停留在離我們最近的事件之上,但是卻忘了金融市場是不斷循環的,唯有了解過去到現在,才有辦法從現在推估未來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出更好的決策。

短視近利是人類共有的心理偏誤,還有什麼呢?包括忘記痛苦,害怕高點也都是,我們不希望承受手上投資虧損的過程,但是又寄望可以獲得高於市場的回報,是一件相當矛盾的事情。投資是一個不確定性的活動,沒有辦法提供給我們確定的報酬,但是卻可以透過機率進行選擇,掌握優勢與對我們有利的期望值。

我常常在講座或是文章分享時提到,如果大家是以長期投資為目標,想要獲取市場的長期平均報酬,比方來說,1926-2010(1926-2021)標普五百指數的長期平均報酬約9%,如果是以過去十年、一個更短期間的表現是將近15%的報酬,但是在這中間呢?難道是每年提供10%的報酬給我們嗎?

答案是不是,市場的常態(正常的情況)是極端的情形多餘平均,也就是往往是大幅高於10%,或是大幅低於10%。根據書中的統計數據,在歷史數據上有13個牛市的表現超乎平均,而且是大幅超過,平均年化報酬率達21%,而在最近的13個熊市中,平均的下跌幅度約35%。

雖然數據告訴我們,熊市的維持時間平均是21個月,短於牛市平均57個月的維持時間,熊市的跌幅更高於牛市的漲幅,也因為這樣,我們在每天吸收市場消息時,往往看到的不是「經濟衰退不太可能再發生」,「這可能只是一次修正」、「全球經濟成長良好,不用恐慌!」這類世界和平的新聞,而是充滿了恐懼、煽動情緒、極端的字眼。

這沒有對錯,理性的投資人可以透過這些資訊來做出判斷,通常會被市場消息影響的,是沒有花時間做功課,不了解歷史與規律的投資人,跟著追高殺低,在市場上賠錢的機率大幅提高。費雪認為,如果我們可以把歷史當作是一種工具,拿來對抗錯誤的記憶,就可以變成我們在市場中擁有的競爭優勢。

比如說「這次不一樣」也是市場投資人的大敵,我們永遠都認為這次的上漲或下跌與過去不同。老實說我也認為這句話有其道理性,確實,每次發生事情引爆崩盤的事件都出乎意料,在2020年誰又能知道這次的經濟衰退是由新冠肺炎的疫情所引起的呢?但是,誰又能知道衰退會因為聯準會的積極救市、無限QE而復甦,在同年股市創下歷史新高。

不一樣的是歷史事件的引爆點(或催化劑),但是一樣的是市場所有參與者的情緒,隨著事件發展走到極端,再藉由鐘擺效應、均值回歸的定律回到他原本應該有的位置上。這又可以引申出一個問題,當市場發生極端事件時,我們應該做出什麼決定?應該逆市場,還是順市場?

我們在之前的內容中也討論過,當大家都在擔心通膨、升息引發的經濟衰退時,或許我們已經深陷在衰退之中,美國經濟成長率連續兩季呈現負值,代表我們已達到技術性衰退的標準,但是股票市場在還沒確認經濟衰退時已經陷入熊市。股票市場是領先指標,總是領先經濟反應,而如果我們在確認衰退後才開始動作,當這件事情已經被投資人根據預期反應在價格上,基本上就已經太晚。

另外還有一個要特別注意的是,熊市不一定等於經濟衰退,股票下跌與經濟衰退的期間不一定都會重疊。書中也有提供完整的數據給我們,像是在2001-2003年美股的熊市,其實伴隨的經濟衰退相當短暫,而1987年的熊市更沒有伴隨經濟衰退。但是,如果我們可以觀察熊市與經濟衰退同時發生的時間,會更好掌握投入市場的時機點,也就是在邁入復甦的時候。

講起來好像很簡單,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衰退會結束,什麼時候會步入牛市?就算我們已經身處在牛市當中,還是會一直抱持懷疑,不敢相信「難道就這樣漲上來了?」在遭逢大型衰退,劇烈下跌後,我們的內心仍會抱持著悲觀心理,抗拒風險而不敢出手。

費雪在書中的想法,和我們前兩集講到的Howard Marks備忘錄一樣,每當有人問馬克思說我們還會衰退嗎?他總是回答「只要我們沒有陷入衰退,我們就是在走向衰退」,果反過來也是一樣,到底什麼時候我們會開始復甦,什麼時候經濟成長強勁?我們總是想要找一個理由說服自己進場買股。

進場永遠沒有最佳時機,而是循序漸進,跟著趨勢一起發展,經濟永遠具有周期性,景氣持續循環從成長到衰退,再從衰退進入到成長周期,沒有例外。但是,這時候又有人會提出另外一個說法,有沒有可能我們將陷入二次衰退?

這跟當前的情況也有點像,2020年的經濟衰退,在步入復甦後,2022年因為通膨,更重要的是突發性的俄烏戰爭,把我們重新推向衰退的困境,造成股票市場在今年大幅回檔,經濟陷入負成長,到現在還沒有明確的反轉跡象。

所以我們擔心的二次衰退是有原因的,可以找到具體的證據來支持我們的論點。不過,如果觀察過去的歷史紀錄,雖然真的曾經發生過二次衰退,但是機率很低,而且時間點也非常遙遠。

通常二次衰退的話題,被用來解釋股票市場的拉回,下跌,然後在股票市場重新回歸到上漲軌道後,再度被投資人遺忘。但是如果我們可以了解歷史曾經發生什麼事情,就可以面對這樣極端的字眼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在書中費雪也補充,大家對於二次衰退的恐懼與擔憂,是因為我們傾向於記得或是「期待」那些從未或很少發生的事情,他們會忘記經常發生的事情,導致在每個周期我們都更偏好去尋找「新常態」。只是在做投資的時候,大家要記得長期投資最好關注在「不會改變的常態」,而不是有高機率會因為時間變化而改變的事。

這點在塔雷伯的書中也提過,黑天鵝事件的定義是「一個離群值,也就是一件意料之外、卻會帶來極大的衝擊的事件」。所有隨機與未知的事件會造成所謂的「黑天鵝事件」,這些稀有事件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已經被談論的,也就是那種你在電視上可以常常聽到的黑天鵝事件。第二種則是那些沒人談到,根本沒人想到的黑天鵝事件。第一種是已經被談論的,也就是那種你在電視上可以常常聽到的黑天鵝事件。第二種則是那些沒人談到,根本沒人想到的黑天鵝事件。但是,第一種常常被過度誇大;第二種,卻被嚴重低估!

舉例來說,如果你問某個人:「墜機死亡的機率有多大?」一般人的回答通常會高估這個機率。但是心理學家卻發現,人們在投保保險時反而會忽略這些不碳可能發生的事件,反而更偏好對對可能的小損失投保,代價是受到可能性更低,但是受到的衝擊與損失更大,但卻沒有投保。

大家現在常在市場裡面聽到,什麼事情有可能成為下一隻黑天鵝?這件事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矛盾?既然是黑天鵝那有可能是無法預測的,我們又為什麼要在這件事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卻獲得與付出不對等的報酬。當然,我們可以把資金壓注在這種極小機率事件而獲得巨大報酬,但是我們也要去評估對於一個散戶投資者而言,我們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與本錢。

另外一種則是後來發展出來的「灰犀牛事件」,是形容「既有或已經存在,發生機率更大,造成重大損失的風險事件。但這些事件卻往往被人忽略。在投資市場上,我認為一般投資人套用灰犀牛的概念反而更適合,觀察影響市場的因素,哪些是具有累積性,將結構性改變市場趨勢的重大事件,提前做好準備是更重要的。因為短期的市場波動難以預測,但長期的趨勢卻是很單純的。

總之,在書中提到的討論都有數據的客觀輔助,讓我們可以更好的掌握市場規律,在透過觀察市場情緒的變化來調整投資組合。我認為對於當前的局勢判斷也相當有幫助。我還是依照我自己的投資哲學,對市場保持一定程度的敏銳度,觀察所有趨勢的發展,不會過度的去預測未來經濟會衰退還是成長,設定進出市場的原則來做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