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金融業轉型帶來的投資機會-《消失中的銀行》讀後心得分享

最近看了幾篇報導關於傳統銀行進行轉型的報導,開始進行非傳統營業模式與服務的例子。第一篇是國泰世華銀攜手全聯超市,把「金融服務站」直接設在超市裡,讓服務人員直接在超市提供數位金融與自動化設備的教學服務,以及數位帳戶申辦諮詢,在這個網路時代,可以吸收更多客戶,也大幅提高顧客的體驗與滿意度。

另外一個是美國的上市公司,主要提供網路借貸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LendingClub(LC),在2020年2月18日宣布併購了一家美國的銀行。這是首次由金融科技收購銀行的案例。LendingClub希望藉由此次的收購,可以幫助公司獲得更穩定與便宜的資金來源。(新聞來源: https://pse.is/QJSS6 )

剛好看到近期的新書《消失中的銀行》,裡面提到的許多內容都與此相關。從這本書中的描述中,你會知道很多我們以為的未來式,其實都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從這本書的作者描述日本銀行業的現況與改變,你就可以知道消失中的銀行危機與未來銀行會是什麼樣子?

比爾蓋茲曾在1994年說過:「銀行的功能是必要的,但現存的銀行型態將會逐漸消失。」這樣的情況似乎已經到了最後的實現階段了!為什麼會有這些可預期的場景?科技發展扮演著關鍵角色,迫使這些銀行開始執行轉型計畫。

例如以前銀行都應該設在一樓,讓客戶可以更方便的到達銀行櫃檯辦事情,不過未來的銀行可能都會隱身在大樓的某個樓層。過去銀行的除了櫃台人員,後面還需要襄理、經理來進行確認與授權,未來這些手續都可以委由人工智慧代勞,而且可以更快、更準確的進行。以前銀行需要窗明几淨,占地廣闊,未來可能都是小型據點或行動銀行,達到更低成本與更高效的服務。

是什麼原因掀起這樣的變化?首先,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金融環境,貨幣寬鬆造成的低利率環境,使銀行難以吸收存款,也讓原本的利潤大幅縮水。無法吸收存款,放出貸款獲利來創造營收,只能想辦法降低成本,而人力資源就是最大的成本,只好從這裡開刀,變得原本看似穩定的銀行從業人員變得岌岌可危。

其次,當貸款利息收入衰減,銀行也需要去尋找其他的獲利來源,包括更積極的銷售高手續費收入的金融商品,或是直接將存款拿去投資潛在獲利更高投資商品,但是承受的風險也更高,對於銀行的客戶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科技的進步讓銀行的營運成本降低,但是由金融科技業者掀起的「零邊際成本」效應對這些傳統銀行造成的打擊更大。擁有遠見、目標與策略的銀行,會將重心放在金融科技的改革,從內在進行自我提升。這才是真正應該做的事-「透過零售營業分行的業務改革提升效率」。

把銀行當成零售業來經營,好像把銀行原本高高在上的地位給矮化了?我想,如果傳統銀行還是存有這樣的心態,那就只能等著「新銀行」來將自己取代(例如:純網銀)。

就如同文章一開始我提到國泰銀行的新策略「金融服務站」。在國外也有許多銀行已經採用類似方式來營運,或是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提供新型態的銀行服務,甚至打造全自動的簡易分行。而原本的行員則不再僅僅只是做著重複性的工作,銀行應該把人力當作資產,讓他們成為連結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重要橋梁,強化顧客對銀行的忠誠度,是在未來數位化的世界裡,最獨特的競爭力!

最後,投資人也應該去思考,當金融科技的趨勢正蓬勃發展,哪些企業已經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奪得先機?又有哪些傳統銀行正積極推動改革,並與科技新創產業合作來擴大原本的市場,為平淡的營運表現帶來轉機,將會為你帶來最大的獲利機會!

如果你想要進一步了解此書,可點選 連結博客來介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