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Sapiens》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下)

革命,指權力或組織結構的根本性改變,這些改變是在相對短暫的時間中發生。人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中所進行之重大變革。以書中描述,從採集狩獵的生活模式,歷經「農業革命」後,讓人類改以定居的形式生活,人類覺得自己成為了植物(糧食)的主宰,但其實反過來說,也是受到植物生長限制的約束。不管如何,總供給量是上升了,使我們得以或得更多食物的來源。也因為有了這個轉變,讓人類可以有額外的時間,將我們的精力花費在求生存以外的事務上。

於是金錢制度的誕生,讓人類有了互信的基礎,進而展開商業行為。帝國的興衰,讓不同民族與文化融合又分裂,在分裂中又逐漸合而為一。宗教的傳遞,讓人有了共同的信仰,並共同遵守其規範和價值。當人類相信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個「神」所創造,所有世事已為神所知,萬物已為神所安排時,要怎麼樣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呢?即便是最虔誠,最保守的時代,也一定會出現抱有「懷疑」的人。即便是現在的社會,我們的創新,也是源於想要探索「不知道」的問題。世界因為這些人,才又衍生出另一波「革命」。

人類因為發現對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問題其實一無所知,所以開啟了「科學革命」的篇章。然而每個時期對於「最重要的事」各有定義,推動科學的動力自然有所不同。科學對某些人來說,只是一種工具,去鞏固自己的勢力與加強理論的合理性;但對科學家來說,科學則代表依據觀測數據、整理分析而行程的理論和數據,再依這些理論來發展出新的技術。我們可以說是現實的因素影響,掌握權利與資源的人,他們想要鞏固現有的能力還是向外擴展的能力,也導致了科學與意識形態開始逐漸掛勾,進一步決定了科學進步的方向與速度。

科學的發展,最終還是得與資本主義產生聯繫。金錢可以是所有人類最共同接受的信仰與共通的語言。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寫道:「人類全體財富的基礎,就在於希望增加個人利潤的自私心理」。這表示現在有錢已經不是個人的事了,每個人都應該參與其中。「貪婪是好的,我們過的好的時候,還能讓他人受益,這就是利他」。所以新的道德標準變成:「應該要把利潤拿出來,繼續投資生產,重點是要增加產量,轉為更多的利潤」。經濟成長變成全民共同目標,我們要相信這個唯有透過進步才會增加我們的財富,為有財富才能讓我們過得更好。對進步的追求再度造就了「工業革命」,讓我們的生產產量可以超出我們的需求,供給大於需求的狀態下,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全新的問題:誰要來買這些產品?

「消費主義」應聲而起,我們努力生產,為了就是求更好的生活,於是「放縱對你有益,而節儉是自我壓抑。」這句話擲地有聲,強力放送的生活教條是"Work Hard! Play Hard!" 結果變成是普通人向資本家領取財富,卻在消費循環中又回到資本家手上。電視廣告,甚至現在網際網路的世界,各種管道都可以藉由各種途徑影響我們的價值觀。藉由跟其他人比較,來認定我們的生活是好還是不好;藉由社會的輿論來判定我們的思想行為是對或錯。這讓我想到書的前段有提到,早期歐洲城堡內是沒有所謂的隔間跟房門的,大家都生活在沒有隔離的空間之下,也因此覺得別人對我的看法與捍衛自己的聲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而今日社群媒體的盛行,我們是不是在一個沒有隔離的虛擬空間根據別人的觀點來過日子呢?

革命為我們帶來了更多,但是是否更好?我們是否過的更輕鬆,或者是過得更快樂了?快樂又應該如何去計算呢?快樂不只是「愉快的時刻多於痛苦的時刻」這麼簡單而已。相反的,快樂要看得是生命的整體,生命的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快樂還有重要的認知成分,價值觀不同,想法也就可能完全不同。想要做到這種境界真的很難,我們常會告訴自己:只要你覺得你過的好就好了,何必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呢?但是,人終究不是獨立的個體,想要在群體之中生活,得到其他同儕之間的尊重,想要與他人合作,你可以擁有自己的原則,但是不可能永遠只以自己的價值觀來行事。

真正的重點在於:「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麼?」

書最後一章的標題是「智人末日」,也就是現在,在智人想要更進一步解決「人類強化」的問題。我們有可能會面對到的危險,智人是否可以真如所願拋開生物學的限制,從人變成神。我們現在想會覺得這個念頭有點駭人,但是可能這個過程已經正在進行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