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Outsiders》非典型經營者的成功法則

一位企業主與員工的分別在哪裡?答案是「謀略」。謀略不是單一性的,而是整體性的,對於所掌握的企業資源,除了經營的謀略之外,還包括如何有效的配置所賺得的資本。

企業的資金來源可以分為幾種,企業營運產生的現金流量、負債、股票及出售資產。經營者的策略應著重在現金流量的產出,並使用適當的負債,運用財務槓桿放大財務收益。而發行股票及出售資產這兩項則須審慎評估,對企業是利是弊,端看當時的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差異。

「非典型經營者」面臨資本配置的問題,評估出對企業與股東最有利的那個選項。這時牽涉到的是「預估報酬率」的問題,那一個選項,提出保守而可靠的假設來計算「獲利有多少」,並且只去執行利潤具有吸引力的專案。

「非典型經營者」的特色:

1. 目標是最佳化長期的每股價值,而非追求組織的成長

大部份的經營者都是以企業的規模和成長來評斷自己的能力,而「非典型經營者」把重心放在報酬率。若在決策的過程中著重的是EPS而非創造現金流量,有時反而會與創造股東的價值相違背。

首府廣播公司湯姆.莫菲曾說:「我的目標不在擁有最長的火車,而在使用最少的燃料率先到站。」

2. 追求經濟效益,重視資本支出及費用,而且相當重視獲利率

「無法控制營收,但可以控制成本。」書中很多經營者在提高獲利的同時,都會先從限制成本開始,排除不必要的花費。即使是最小的營運決策,都可能隱含預料之外的長期成本。

除了營運上面成本的控制與刪減,在進行併購策略時,評估「價格」達成預期綜效的能力多少,並有效率的排除不必要的收購成本。

3. 當事實改變時,想法就會跟著改變

非典型經營者在快速變動的潮流中尋找機會並創造價值。在每個階段有可能做出與之前不同的決策,他們的思考模式會隨時轉換,不會囿於狹隘的思維而故步自封。

4. 盡可能的雇用最好的人才,然後不去干涉他們

非典型的執行長在配置人力資源時,特別強調扁平式組織與簡化公司人力,增加管理幅度。我們可以從書中的案例看出,許多企業的總部人數不但沒有隨著規模而增加,甚至還有可能精簡。

傅盛的《認知的三部曲》中有一段話:

「你的腦海裡必須有一個對於行業越來越清晰的格局圖。哪裡已經是過度競爭,哪裡剛興起卻沒人察覺,以哪種形式與其他行業的結合會有機會等等。」

不斷觀察行業變化,從變化裡找到關鍵切入點。這也可以用來形容「非典型經營者」的戰略思維,也就是找到關鍵點、制定路線圖、並投入資源進行執行。

做下決策的同時,因為著眼於長期的發展,而短期的表現可能遭受質疑,偏見與心理的壓力讓我們有時無法抵抗。經營者常犯下的錯誤,就是落入「同業性的強制力」,也就是跟著別人做一樣的事。

葛拉罕曾說:「你之所以是對的,不是因為別人同意你的看法,而是因為你掌握的事實即提出的論點合理可靠。」

非典型經營者應擁有思辨的能力、突破傳統,擁有在其他人還沒發現機會之前就抓住機會的智慧,也擁有在利基消失之前退出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