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回購的思考

很多人都在討論美國減稅方案對美國經濟和公司利潤可能帶來的影響,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匯回美國的資金可以以各種形式返還給股東。

但是我認為如果美國企業的資金匯回美國後,若是可以分配在基礎建設、資本投資,或是回饋在員工上,長期來看對整體經濟成長會是是一個更好的策略。像Starbucks(SBUX)宣稱稅改紅利會運用在員工加薪與添加福利上,除了Starbucks ,美國多家企業也都有實行類似的措施。

我個人滿認同一種說法,公司將股票回購或配發股利給股東,雖然短期之內會造成股價上漲,但是長期之下對於企業的整體發展並沒有特別顯著的效益,反而將資金配置在對企業未來成長有幫助的項目上,讓企業可以不斷研發、創新、擴大,維持良好的競爭力與穩定的獲利基礎才是最重要的。對股東而言,拿到手的現金,除非有能力可以再找到報酬率更高的投資商品來賺取超額報酬,不然把錢留在公司,交由好的管理階層去發展可能才是最好的選擇。

投資人應該用一個商業經營者的角度去思考投資的企業,企業經營目的是期望基業長青,股東可以隨著企業的成長,一起分享獲利的果實。公司經營者在想要擴大營運時,可以用很多種方法來籌措資金,例如發行股票、貸款、舉債等等,美國稅改將企業稅調降後,對公司來說,可以看成是一筆額外的無息資金。若是公司經營者,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這筆錢如何使用,會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並在後續可以不斷的創造理想的報酬。

舉例來說,製造業的老闆,可能會設想為來的景氣狀況與客戶需求,看是否需要添購新的設備以便支應有可能擴張的產能。服務業的老闆,會想是否有店面或人力擴張的需求,就必須先尋找額外的場地或先招募訓練新人。在行有餘力的時候,審慎評估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做大筆的投資,比起在緊縮的時候去做這些規劃風險更小。

若投資人只是想把錢拿回來,讓公司將多餘的資金返還給股東,看起來反倒跟公司站在不同一條船上,管理者與股東互相拔河的結果,最後也有可能是兩敗俱傷。一間好公司的特性,一定是具有寬廣的護城河(競爭優勢),穩定的現金流,好的管理階層,隨著穩定的獲利接受穩定的配息,就是對投資人最好的回報。

股東對於企業除了配發股息的需求之外,也有很多投資人希望自己買了股票之後,股價可以一直上漲,一併享受資本利得的好處。但是短期股價的波動很多時候是市場上的情緒造成,突然的暴漲暴跌並沒有辦法成為判定公司好壞的證據。

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市場的情緒卻有可能變成「影響」公司好壞的因素之一,為了要迎合市場的需求,公司必須一直創造漂亮的數字,例如營收的成長、毛利與盈餘上升等等,可是即便是一家優秀的公司,也有可能遭遇調整、轉型的過渡期,但是市場卻不給它們喘息的空間,導致公司反而去壓縮成本,做出品質比較差的產品或惡劣的工作環境,或是進行財務操作美化財務報表,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短期間公司股價有可能因為盈餘發布的數字不佳、競爭者的行動、管理層異動或各式各樣的原因大幅波動,但很多因素其實都不能代表公司的本質發生變化,也不能代表公司的基本面扭轉(例如競爭優勢或產業格局被破壞),當市場變得不理性、過度悲觀的同時,也創造出投資的機會,投資人在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商業模式與產業前景後,在相對低點,以低價買入好公司股票,等到市場情緒回穩後,股價就會漸漸回到正常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