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齊聚-《崩盤》讀後心得分享

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至今已經超過十年,我們都知道,金融危機的起因是源自於美國內部的次貸風暴,房市的泡沫讓原本的資產變成投機商品,浮濫的徵信制度讓原本無法負擔房貸的人可以獲得融資,認為可以運用房屋價值的增值來抵銷利息的支出。

但是,我們對所有美好事物的想像永遠都應該抱持懷疑,這樣的心態可以讓我們躲過災難,保護我們的資產。

除此之外,你又是否曾經想過:既然次貸危機是美國內部的問題,為什麼最後會掀起全世界的滔天巨浪呢?

這就是這本書討論的主題之一,讓我在後續的內容中向你說明,也希望大家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可以對於全世界目前的狀態有更深入的理解,避免下次危機發生時受到傷害。

全球化時代的危機

2008年以前中國還與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國號稱「金磚四國」(BRICs),現在已經與美國並列兩強,中美貿易戰更是難以化下休止符的噩夢。不過,在金融危機後,中國也以相當迅速的執行力靠政策恢復國內生氣,在這十年不僅是中國的經濟成長,許多大型私有企業更可以與美國企業相提並論,立足國際。

到了21世紀,也就是我們身處的現代,只能說「沒有人是局外人」。如果你看過《連結力》(博客來連結)這本書,你就會知道每個國家在這個世界上都代表著重要的位置,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中美兩國拉攏愈多盟友,對於他們的競爭力愈有利,也愈可以鞏固他們在世界上的地位。

回顧2008年,當時雷曼兄弟破產的消息隔日,華爾街動輒得咎,人人自危。9月底,美國總統布希參與聯合國的會議時,會上對於金融危機的討論只有短短兩小段,引起其他國家的撻伐。

一直以來,美國總是自詡為「世界警察」,干預這個世界政治、經濟或商業的大小事。對於他們有利時,總是毫不猶豫的捍衛自家權益,對於他們不利的事情,就推給別人。華爾街總認為:「市場會解決所有事情。」

結果,現在華爾街失敗了!

諸國群起表達不滿:「世界不再是一個擁有單一強大力量的單極世界,也不是一個東方和西方的兩極世界,現在是一個多極世界。」

事實上直到現在,這個願望尚未成真!

世界仍然是一個單極世界,甚至在2017年美國新任總統川普上任後,在演說中川普宣稱:「從今以後,我們國家有個新願景,只有美國第一!」美國永遠都是「至高無上」的。

在這本書中,作者的看法是,2008年9月聯合國的演講者是對的。金融危機,以及經濟、政治和地緣政治對這場危機的反應,對於理解現今不斷改變的世界至關重要。

美國之所以可以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是因為美國「是唯一可以生產美元的國家」

1971年當尼克森總統拋棄了布列頓森林協議(文章參考:華爾街不讓你知道的投資金律)後,擺脫黃金枷鎖,世界上第一次有貨幣沒有根據某個金屬本位運作。美元取代了黃金的位置,金融系統強烈依賴美元的重要性,就必然讓美國的問題變成全世界的問題,更多時候,是造成了其他國家的問題。

想想看,如果今天我們還處於金本位時代,量化寬鬆(QE)是否還可行?世界經濟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錯誤的危機

討論美國的危機應該從美國開始,我們先來看到底美國內部出了什麼事,再告訴你為什麼美國的錯誤得讓其他國家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大家都知道泡沫的成因是什麼,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資產,導致資產價格飆漲,最後砰然破碎。

2000年的網絡科技泡沫使得資本市場再度陷入黑暗,小布希於2001年就任美國總統,承諾減稅與預算改革,讓美國重新振作起來。

不過減稅之後,預期的支出削減並沒有發生,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攻擊讓布希政府大幅提高國防支出,後來的伊拉克戰爭也讓美國支出更高昂的花費,預算赤字大幅攀升。

要如何支應龐大的赤字金額?布希政府的赤字主要是藉由外國人購買債券來融資。

因為,美國公債被視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資。這也引發美國國內的疑慮,如果外國投資人突然拋售公債,就可能引發下一個金融危機。2006年4月,歐巴馬談到要保持「債務不受外國控制時」,每個人都知道他講的是美國國債的主要買方-「中國」。

中美矛盾

到這邊我們可以了解到,中美之間的摩擦與矛盾並不是一兩天形成的,而是一種自然形成的緊密關係。

你認為中國會因為想要製造可摧毀美國的金融危機發生,而大幅拋售美國國債嗎?

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與中國長期的貿易順差之間存在緊密的相關性。當與美國出現貿易順差時,中國拿這些賺到的錢去買進美國公債,讓美國消費者可以融資再進行消費。為了維持人民幣的競爭力,中國的央行也必須持續買進美元,賣出人民幣,維持平衡的狀態,才有辦法讓經濟穩定發展。

直到2007年金融危機即將爆發,美元的地位似乎開始動搖,許多名人開始出售債券資產,看好歐元,看衰美元未來的重要性。你可以在下面這張圖看到歐元兌美元的走勢圖(EUR:USD),在2008年歐元見到高點後至今,呈現愈來愈弱勢的趨勢。

事實上,「錯誤的危機」是指美國錯把中國當做敵人,以為中國會樂於拋售美債使美國陷入危機,結果在2008年的危機其實是由西方資本主義掀起,我們之後會再詳細說明原因。

一張含有 文字, 地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次級房貸

進一步來拆解金融危機的細節,次級房貸到底是如何撼動全球金融體系,引發全球危機的呢?

如果你看過《大賣空》這部電影,你只能了解其中一個環節,但是在《崩盤》這本書中,更詳細的描述了如同俄羅斯娃娃般一層又一層的關係網絡。

房地產雖然是一般人都熟悉的資產,卻占了我們資產總價值中很大的一部分,全世界的房地產在全世界的總財富中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有人估計,美國房地產占全球財產的比重高達20%,美國家庭占全球總家庭數量的9%。

而在金融危機發生時,70%的美國家庭都擁有自己的房屋,總數量超過8000萬,這些家庭也是世界經濟需求的最大來源。2007年,美國消費者買進大約16%的全球產出,2006年美國的房價在十年內漲幅接近一倍,使得每個家庭的財富增加6.5兆美元,隨著房價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2000年到2007年全球的需求增加了9370億美元。

這些數字再再證明了美國房地產對於全球經濟的重要性。

房貸證券化

不過,如果就基本的信用交易來說,投資人貸款買房,銀行評估條件後給予融資額度,借款人按時支付本金與利息來還款,並不會發生任何危機啊!

大家先不要去想太複雜的情況,我先講個簡單的例子。在任何太平盛世時,最快樂的是小老百姓,有利於一般民眾,可是太平盛世不利於誰呢,這是你應該反向思考的問題?

太平盛世裡無法出英雄,就如同商業世界裡沒有熱潮就沒有需求,沒有需求就沒有商機,沒有商機就沒有獲利…

過去美國的住房政策通常都是白人占有優勢,在1990年代與2000年代開始,許多屋主都是少數民族的家庭,非裔美國人與拉丁裔中產階級崛起,幫助美國製造了房地產的榮景。面對需求的大幅提升,自然也會有相應的產品與服務發展,提供無法符合條件的貸款人用其他管道來融資。原本主要由政府贊助的機構提供貸款補助,也延伸成為私有企業的營業項目。

除此之外,各式各樣與房貸相關的「組合商品」應運而生,不動產證券化延伸出房貸擔保證券(MBS)、擔保房貸憑證(CMO)、數萬種資產擔保證券(ABS)等產品,房貸機構「假設」這些房貸的統計數據可以計算出風險,給予評等後再售予其他想要獲得「穩定報酬」的投資人。

美國的房貸再賣給投資人之前,至少會經過五個不同的機構,包括原始放款機構、房貸組合批發商、評估風險的承銷商、政府贊助機構與管理利息收入的服務商。在這條供應鏈上,每個參與者主要關心的都是「數量和費用」,沒有人有興趣維護「服務品質」。

你可以想像一下,像花旗銀行這樣的大型金融機構從房貸放款、房貸證券化、房貸擔保證券的銷售,持有與交易等每個環節都擔任供應商,是否會有利益衝突的產生?而快速成長的房貸產業被扭曲,品質控管該由誰來負責?

製造安全資產

耶魯經濟學家格里·戈爾頓曾說:「所有人類的歷史,幾乎都可以描寫為為了尋找與生產不同形式的安全資產。」

這樣的說法套用在新興市場上更為貼切,自1990年代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發展,由於它們擁有貿易順差,而且期望自我保護,以免重蹈1994到1998年的危機,所以它們想要保留資產,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變現。

最符合上述描述的資產就是長期和短期美國公債。接著,便是尋找公債的替代品,包括政府贊助發行的機構債券,或是新型態的創新金融商品,也是風暴的源頭。它們以為它們買到的是AAA級的高品質資產,事實上其中夾雜了參差不齊的分券,隱含極大的風險因素。

《大賣空》這部電影的主角之一,德意志銀行交易員李普曼不是唯一注意到這樣失衡狀況的聰明人,他認為在2006年8月到2009年8月間,隨著支付的利息增加,違約風潮基本上無法避免,有7380億美元的房貸會歷經「還款衝擊」。

但是,只要音樂繼續,你就必須起身跳舞。

問題是,音樂停止時會發生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