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到底值多少?

Unicorns:What are they really worth?

現在的獨角獸到底值多少,其實我們也常在內部討論這個問題。2013年風險投資者創造了Unicorn Club(獨角獸俱樂部)這個名詞,指得是估值約十億美元或更多的軟體創業公司,那時大約有39家。不過現在,Dow Jones VentureSource的數據庫中追蹤了170家的獨角獸公司,新創公司的蓬勃發展也激起一般投資人想投資公司股票的慾望。

一般投資人對這些獨角獸公司抱有很高的期待,當他們在公開市場發行後,大家都怕錯過下一個Facebook或Google。參考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這些獨角獸公司令人驚豔的估值神話。

不過近期的例子可能讓投資人都大失所望(荷包也大失血)了,舉例來說,今年進行IPO的Snap (SNAP)跟Blue Apron(APRN),股價都跌到發行價格以下,SNAP約下跌38%,APRN更慘,下跌約70%。不過,未來其他獨角獸公司Uber, Dropbox, Lyft, Spotify, and Airbnb等公司如果IPO,我想應該還是會吸引一票投資人去搶購的。

到底投資人該不該去買這些公司的股票?

這些企業的內部資訊若被公開在陽光之下,經過公眾與時間的檢驗後,是否還是可以維持其巨星的鋒芒而不顯其虛呢?

在上市之後,這些公司開始面對他們所必須面對與承擔的壓力,他們需要快速的成長匹配他們的股價。獨角獸公司上市後需揭露本來在檯面下的公司資訊,舉例來說,投資人可以很明白地從招股書內瞭解,Blue Apron花了太多成本去獲取客戶來源,但招徠的客戶卻只消費了一點點。公眾對於公司的未來感到質疑,導致股價上市後造受巨大打擊。

不同於中國股市天天都有大量的公司IPO,美股目前可以稱為是一個成熟的IPO市場,這固然是一件好事,它降低了系統風險,不過換個角度想,它也降低了有可能獲得的豐厚報酬。每一輪私募都會降低投資者在公開市場找到下一個FANG而大撈一筆的機會,用Barron’s文章內的一句話可以貼切的形容這個情況,Time is your enemy when it comes to rate of return.(談到收益率,時間就是你的敵人)。

很多共同基金的經理人已經面對並適應這個現實,他們不再等到公司成長壯大後才進行投資,直接去尋找未公開發行的成長型公司作為標的。例如富達基金及T. Rowe Price 基金公司也對Dropbox, Airbnb, and WeWork等公司進行股權投資。另外也有一檔投資過去24個月內IPO公司的基金Renaissance IPO ETF(IPO),今年的漲幅有34%。

雖然我們說了很多原因影響,可以歸類為供給方的因素。但需求方(投資人)的因素也應該納入考慮,多數投資人開始選擇被動投資策略,喜歡低成本的投資方式,偏好投資指數型基金,而較不願意將資金投注在不確定性較高的新公司上。

《非理性繁榮》作者Robert Shiller在MarketWatch寫過的一篇文章(Passive investing is a ‘pseudoscience’ and it’s bad for markets.) 認為投資人應把重心放在研究個別公司本身的發展與競爭優勢,來挑選理想的投資標的。

Shiller認為,若沒有投資人擁有想要獲得超過市場平均報酬的態度,而只想搭著順風車來獲利,對整個市場市有負面效果的。整體的股市繁榮應該是建立在世紀的企業獲利成長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氾濫的資金之上。

在公開市場最後的贏家,最後榮耀還是歸給可維持長期成功的企業。

投資人在投資這些獨角獸公司之前,需要做的評估工作都是一樣的。公司的未來展望、商業模式與獲利模式評估等基本面因素,另外,也要考慮目前的股價是否處在合理的水準?

價格是投資人付出的成本,與未來可能獲得的報酬息息相關,剛上市的時候是否包含炒作的不理性行情,可以先觀望一陣子後再決定是否入場。在公開市場最後的贏家,最後還是榮耀給可維持長期成功的企業。市場上不見得只有這些新興科技產業可以投資,在對這些新產業的過度預期或過度樂觀之下,也可以觀察看看有沒有被過度悲觀看待的公司,股價被冷落很久,有機會重新展開回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