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預測與系統思維

 

MarketWatch的一篇文章Which Wall Street forecasters should you listen to now? Here’s who nailed it in 2018 (and who bombed),內容在復盤今年年初許多大師對股市的預測。

總結一點就是:The stock market has been predictably unpredictable in 2018.

可以預測到,股票市場實際上是無法預測的。

那麼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喜歡對於市場做出預測呢?

因為需求創造的供給,也就是非專業投資人創造了需求,希望專業投資機構或投資人可以提供市場的指引,即便這些指引往往也會失準。

那我們又想知道?為什麼那麼多聰明的腦袋卻沒辦法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剛好最近在萬維鋼第三季專欄聽到一集《系統思維的藝術》,可以做為這個問題的解答與延伸思考。

簡單來說,整個經濟體就像Ray Dalio所說是一台不斷運轉的機器,而我們可以當這台機器是一個系統,用系統思維去判斷機器運行的規則與狀態。

  • 什麼是系統?

所謂系統,就是由很多部分組成的整體,各個部分相互有關聯,並且做為依個整體,有共同的目的。例如人的身體、企業、國家都可以稱做一個系統。個體是否為系統?有三個特徵可以判斷:

  1. 系統中有各種元素:我們可以說系統中具備了多樣性,這些不同元素組合而成一個整體。
  2. 系統之間各個元素互相關聯:這些元素之間具有相關性,也可以隨時替換,但是其中的規則是並不會因此改變。真正要去了解一個系統的運行規律,我們需要去了解它的關係結構。
  3. 系統會有一個共同的目的:例如學校的功能是教育學生,或是企業的目的是為了獲利。

我們觀察系統時不能只看表面或短期,而要更進一步去觀察系統的實際或長期目標為何?如果目的不明確,各個組成元素之間目標不一致,系統就有可能在運作中出現問題。

  • 「系統思維」-當系統出現問題時該怎麼辦?

當目標不明確導致系統中各部會出現問題時,這時候我們必須用「系統思維」深入去思考問題核心。先說系統思維的反面,稱為「線性思維」,也就是指單純的因果關係。如果我們可以辨認出一件事物的因果關係,那這事就好辦了,對症下藥而已。只不過,簡單又單純的事物少之又少,通常一件大事的發生,是由許多小事滾雪球而來,我們只看到了最明顯的觸發點,而沒有看到問題的源頭。

  • 「反饋迴路」-正反饋和負反饋

面對系統問題,無法簡單又快速的解決。想要解決系統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反饋迴路」的概念。反饋迴路可以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所謂的正反饋,也可以稱為自我增強。表示當累積的存量越多時,可以進一步擴大反饋效果,發揮更強大的能量。講個簡單的例子,我認為塔雷伯所說的「反脆弱」就是典型正反饋: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那負反饋又是什麼呢?負並不是負面的意思,而是「調節」。當正反饋效果達到「瘋狂」的地步時,負反饋必須適時發揮平衡的作用,把整個系統拉回正軌。這部也是與經濟循環相同嗎,短期我們會看到景氣的高峰和低谷,但總是會有一股均值回歸的力量,將經濟又帶回來運行軌道上。

  • 為什麼那麼多專業人士的預測會失準?

為什麼聰明人卻沒辦法提供聰明的解答?當我們在評估這些專家的預測時,也可以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他們有沒有使用系統思維?」當你看到專家告訴你,因為某個單一因素導致股價上漲或下跌,我想他們應該缺少系統思維,那,我們還應該相信他們嗎?

人的思維習慣在一般情況下只考慮「一個東西」,或是把一個整體看成單一個體。例如把一群人或一個組織視為「一個人」,當我們研究一家公司時,也往往把所有問題歸因到單一因素上,例如執行長的管理能力,熱門產品的銷售數量等。但是,其實我們應該把一家公司當作一個系統,也可以稱為一個生物體,會隨著大量的資訊交流與環境互動而變化。

所以我們現在研究公司,不能像以前一樣只是從上到下或是由下而上,而必須變成360度的觀察。目前許多大公司都擁有垂直與水平的組成結構,雖然彼此之間具有相關性,但又是各自營運。這樣的模式也造就了新的組織結構與商業模式,我們可以用中國的海爾公司來舉例。哈佛商業評論近期有一篇文章寫《中國家電製造巨擘改寫數位時代管理新篇章》,講海爾公司的管理方式,打破了過去的官僚化,創造了新的組織架構,也帶動了海爾公司的創新與獲利成長。

  • 海爾做了什麼呢?

這家公司是否使用了系統思維?在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中寫道:「公司執行長張瑞敏打造「零距離」政策,讓龐大的企業體化整為零,變成四千個自我管理的小微企業。」這樣的模式讓「小微企業」可以自由形成和演變,不太需要中央指導,但它們都採用相同的方法來設定目標、簽訂內部合約和跨單位協調。而每個面向市場的小微企業,都被期望要進行轉型躍進,從銷售產品和服務,轉型為打造生態系統。

讀完這篇文章有所啟發,讓我們更知道,想要了解公司的未來發展走向,我們應該也要先找出一個較為明確的答案,這些公司的目標為何?唯有當我們試著去了解這些系統的目標,我們才有可能在過程中找到這些公司成功的要素。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本站文章-

延伸閱讀:《中國家電製造巨擘改寫數位時代管理新篇章》海爾,打破層級七大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