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失控的數據》你是「我有」思維,還是「是我」思維?

曾經在萬維鋼的專欄聽到「我有」跟「是我」這兩個概念的差異。

「我有」是指看到別人有,我也要有;看到別人做,我也跟著做。

但是,真正可以成大事的人,他擁有的是「是我」思維,他會想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即使那件事物現在還不存在。當時聽到這個觀念後,在做許多事之前我都會先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我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希望「我有」,還是希望「是我」呢?

當你心中擁有定見與目標時,你自然很容易可以做出選擇。

讀了遠流出版社的新書《失控的數據》(The Tyranny of Metrics),我對上述的概念有更深一層的體悟,更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了「我有」心態的飛速發展,其中一個答案就是「失控的數據」。

在這個每天有大量的數據被創造出來,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幾乎零成本取得資訊的世界,數據的價值開始因誤用、濫用、過度使用而被矮化。簡單、易懂、直觀的數字開始影響我們生活與工作中的每一個決策,引導我們趨於平均值,有誰還記得要終結平庸嗎?

本書的作者傑瑞·穆勒(Jerry Z. Muller)是一位歷史學家,歷史學存在的意義是根據現有的資料,歸結出何謂「真實」。穆勒整理出了「數據管理」這個趨勢的原因、各行各業的案例討論,以及提出他的結論與建議。由此讓讀者去理解,如何讓數據為我所用,而不是讓我們因相信數據而被利用,反而讓自己的視野與心態愈縮愈小。

你認為你孩子的老師以班級成績做為衡量指標,而不在乎你孩子實際學習能力與理解程度有多少是正確的嗎?

 你認為你的醫生以藥價來決定開給你的處方,或是以刪減成本的考量來提供醫療服務,你覺得安心嗎?

你認為企業為了提供好看的財報而粉飾經營數據,還會是一間好公司嗎?

我相信上面的問題你的答案應該都是否定的。但是,不僅僅只有上面這些情況,書中還提到許多因為對「數據指標」的重視,導致讓某些人有機會趁虛而入,達到操弄人心的目的的案例。

你不了解它,就無法善用它,或是避免傷害。

建立一個你的核對清單:

1. 你想評量的是哪一類資訊?

2. 這些資訊的有效性有多少?

3. 加入更多指標會更好嗎?

4. 不採納標準化評量的代價是什麼?

5. 評量的目的是什麼?

不可否認數據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只要用對地方、用對時間!

我認為這本書中的每篇內容都值得讀者反思,在那些領域中,數據可以帶來什麼益處,以及有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能夠被計算出來的,不一定重要;重要的,不一定能夠被計算出來。」但真正有價值產生的往往是後者,而你必須有能力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