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學是真的》-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解釋苦和煩惱

《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Why Buddhism is True)這本書的作者羅伯特·賴特(Robert Wright),是一位進化心理學學者和科學作家。他用現代科學的一些研究結果,去驗證佛學中的一些論點。

一開始的內容就讓我想到之前讀《人類大歷史》跟《人類大命運》這兩本書,裡面某些概念十分相像。除此之外,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情緒與思考的脈絡,節錄第一篇部份很棒的內容:

  • 快樂是個錯覺

自然選擇根本不在乎我們是否快樂,它只是把快樂當做誘餌,來使得我們完成基因傳播的目標。 必須這麼設定,我們才能持續不斷地去為了傳播基因而奮鬥。但是對我們來說,這個局面非常可悲。永遠在追求,偶爾得到了,也只是短暫的快樂,正所謂“在失望中追求偶爾的滿足”-這是一個無間道!

現在已經有科學實驗證明這個機制。有人用猴子做實驗,在籠子裡掛一盞燈,只要燈一亮,實驗者就會給猴子提供幾滴果汁。猴子很喜歡果汁。科學家密切觀察猴子大腦中的多巴胺分泌的情況。分泌多巴胺,就說明大腦正在經歷快樂。

一開始,是果汁進入猴子嘴中之後,猴子大腦才大量分泌多巴胺。這個情況很明顯,是果汁使猴子快樂。但是實驗重複多次之後,猴子就掌握規律了,他知道燈一亮就會有果汁。這時候科學家發現,在燈亮以後、果汁還沒給的這個瞬間中,猴子大腦就已經開始大量分泌多巴胺!對果汁的「預期」,就已經讓猴子快樂了。

再到後來,亮燈導致猴子分泌的多巴胺越來越多,而果汁帶來的多巴胺越來越少。似乎猴子全部的快樂都在對果汁的預期之中,真正喝到了果汁,反而不怎麼快樂了。

咱們想想,人難道不也是這樣嗎?在做某個事情之前,我們覺得做這件事會有多麼快樂,可是真正做了之後,又感覺到很空虛。猴子和我們體會到真的快樂了嗎?這就是苦。你永遠都不會真正滿足。所謂快樂,其實是個錯覺。

  • 煩惱也是錯覺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說,人的各種情緒其實是自然選擇對我們思想的編碼,讓我們能對外部的壞境做出一個「好壞」判斷。如果做這件事對傳播基因有利,你感到快樂,你下次就還會這麼做。如果做這件事對傳播基因有害,比如危險、有毒、被打敗,你就感到痛苦難受,你下次就不這麼做了。而這些編碼,是可能出錯的。

第一種錯誤是環境變了編碼沒變
比如我們看到甜的、高脂肪的食物會特別想吃,這個情緒在過去食物匱乏的時代可以讓我們攝入更多的營養,對身體有利。可是現代社會食物非常豐富,再吃那麼高脂高糖的食物只會損害身體。那麼賴特就說,我們對高脂高糖食物的“感情”,可以說是一種「假的」感情。

第二種錯誤叫做「假陽性」
這是一個統計學概念。比如說一個原始人在野外行走,他聽見草叢裡有聲音,你說他應該怎麼反應。這個聲音有99%的可能性是風吹的(統計學稱為“negative”),但是也有1%的可能性是草叢中有一頭獅子(統計學稱為“positive”,陽性)。原始人會不會忽略小概率事件,繼續往前走呢?當然不會!他的正確反應是管它是什麼東西,先跑為上。

所以佛說,人生充滿了苦,而煩惱都是虛幻的東西。
這就是賴特從進化心理學角度對「苦」和「煩惱」的解釋

進化設定我們的快樂必須是短暫的,所以我們永遠都不會滿足,而這就是人生的「苦」。
進化設定我們的各種情緒並不能反映真實世界,所以煩惱可能是「空」的。

萬維鋼在專欄中,用了很多篇章來講解這本書。聽完後我認為這本書的本意並不是告訴我們人的命定:懂得越多,就會越痛苦。

而是讓我們知道:

經常有人說佛學會讓人失去生活的樂趣、看什麼東西都沒意思?其實並非如此,佛學是讓人更自由,是讓你能夠自由選擇你想要體察什麼東西。排除主觀想像的干擾,你能獲得更豐富的體驗。據說,那將是更大的樂趣和幸福感。

中文書名: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