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算法》算法是什麼?

 

推薦讀者閱讀微信公眾號孤獨大腦的一篇文章《孤獨大腦生存指南》。文章的內容非常長,裡面用了大量的言語及圖表,就好像一本人生實戰手冊,整篇讀完之後便可準備上戰場,好好為我的人生大幹一場。

紀錄讀完這篇文章中的一些想法,與讀後的心得分享。

作者老喻是這麼起頭的:作為地球人,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由兩部分構成:

  1. 科學意義上的「為什麼」
  2. 個人意識和命運上的「為什麼」

其實這兩個問題都與我們的「大腦」有關,我想另一個說法是與「我們怎麼去思考有關」。量子力學創始人普朗克說:「科學不能解決大自然的最終奧秘。那是因為,歸根到底,我們自己就是我們不斷試圖解決的奧秘的一部分。」

  • 解釋性框架

剛好最近萬維綱講到經濟學這個題目,很多人對經濟學都有一個問題:「經濟學到底是是不是科學?」我們過去常常是用公式在學習經濟學的,不過,自從行為經濟學的蓬勃發展,經濟學逐漸偏向心理學的領域,我們希望透過研究人類的行為去觀察經濟現象,導出通則。

我們把經濟學看成一種自然科學,就會利用數學公式來學習經濟學。自然科學是一種「可證偽的學說」,也就是說可以利用反證來證明理論是錯的才是科學。經濟學家把人都設定成「理性人」來設定每個參數,面對各種情況會做出理性選擇,但是事實證明成為一個理性人極度困難,太多不可解釋因素影響可以去影響人類的選擇,所以很多事情變成不意外的意外。

所以,經濟學其實是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就是藉由歷史的經驗去尋找因果關係與規律現象。如果可以蒐集到大量的資料或數據,觀察出一個通則,我們必可以提出一個「解釋性框架」,把這個框架當成「公式」去解釋現象。可是,這樣一來「解釋性框架」不能被證偽了,因為這些經濟學的現象是由眾多因素交互影響而構成,不僅複雜,而且變化快速。

  • 人生算法

所以回到老喻的文章,我覺得也可以用「解釋性框架」的概念來解釋,並且利用在個人、商業甚至國家當中。老喻的《人生算法》其實包括了很多個部分,整體結構如同下圖,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僅就個人生活(戰略)來分享我的心得。

我們「人生算法」建立在內部的不充分與外部的不確定性之上

在投資當中,我們很常提到機率與期望值的概念。我們去計算機率與期望值的目標是什麼?為的是幫助我們更好的做出決策。人生亦是如此,我們每天在大大小小的問題中做出選擇,我們倚靠的又是什麼?也是存在於我們內心或大腦的認知與經驗法則。

所以,如果我們做出錯誤的抉擇,面對失敗,原因有可能出自於我們內在的準備不充分以及無法應對外在不確定性。要知道這個世界原本就是多變的、複雜的、未知或神秘的···而且,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是會永恆存在的。

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

  • 認知飛輪

在這裡,我認為老喻所強調的「認知飛輪」相當重要,要怎麼實際運用在生活當中,帶領我們走向更好的生活?建構一個認知飛輪有四個步驟:

  1. 「感知」是我們接受外界一切資訊的過程。這個過程無法選擇,不管好的壞的,都會藉由我們的感官進入到我們的身心。
  2. 「認知」是我們篩選、去蕪存菁這些資訊的步驟,形塑出我們的信念。
  3. 「決策」是我們運用這些「認知」,在不確定的世界中衡量利弊得失,做出選擇。
  4. 不要看一個人說了什麼,要看他做了什麼。「行動」是最後一個步驟,選擇自己所愛;並且愛自己所選擇,付諸實行。

這四個步驟形成一個循環(circle),內在包覆的,就是我們自身的核心價值。也惟有我們誠實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在認知飛輪中不斷進行自省、反饋、更新,才有可能讓我們的人生日益美好。

  • 脆弱的力量

形成一個認知飛輪看似是一個可以被系統化的過程,但是我認為其實是一項非常不簡單的任務。原因還是出自於我們的內心。最近因為研究理科太太現象,我也看了幾部理科太太的影片,其中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理科太太訪問蔡依林那一集,在那一集中蔡依林就自己的演藝事業分享了她的心路歷程。

他們分享了一部很不錯的影片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講者也是《脆弱的力量》這本書的作者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脆弱的力量跟認知飛輪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如果你不瞭解脆弱的力量,你無法坦誠面對自己,你就無法在飛輪轉動時跟著進步,達到你想要的理想狀態。更進一步的說,脆弱的力量可以給與你嘗試「可能失敗的事」的勇氣。

費茲羅傑(F. Scott Fitzgerald)寫道:「生命的活力不僅僅表現在堅持的能力上,還表現在敢於從頭再來的勇氣上。所以,別為過去辯解,別維護自己的正確。」

如果我們可以不斷的在飛輪中獲得反饋,並且勇於重新啟動(Hit Refresh),我們便可將「自我進化」變成一個可以複製、可以加速的系統。否則變成了原地打轉。自我複製交織著進化。

  • 時間很重要

人生算法的魔力,幾乎都是通過時間來實現的。

這就像是投資中複利的概念,巴菲特說:「投資的主要目的是放棄今日的消費,以追求往後更高的消費。」人生也是如此。

大多數人為什麽終其一生只能過一種平庸的生活?因為現在許多人對於「即時滿足」的需求更大於「延遲滿足」。環境中巨大的不確定性讓我們對於未來更加恐懼,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呢?

但是,我認為那是大多數人還不夠了解自己,我們缺少了探尋生命本質的熱情。又或是我們變得更加獨善其身,在互聯網應該串聯起更多人的同時,人與人之間卻變得更為疏遠。

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擔任多重角色,在生命中承擔更重責任的人會更傾向於延遲滿足,是因為他知道他所要顧及的並不是他自己而已。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看到這樣的人不會總是抱怨自己犧牲了什麼成就別人,他在付出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奉獻感與滿足感。

相信那些尋找真理的人,懷疑那些宣稱自己找到真理的人

  • 成長心態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從根本上說,只有我們獨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為,惟有它們才是我們反復領悟的東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別人饗桌上的殘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看完這篇文章,我們應該了解到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幫自己打造「人生算法」。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才能自知自己的價值觀、重視的事物、並且藉由不斷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生活。當你想要在別人的期望下過生活,你不一定可以或得你想要的成功;當被要求去做某件事情時,我們應而應該思考對方的目的是什麼,因為他的期望也不一是正確的,我們不需要逼迫自己去承受他人的傲慢與無知。

所謂的成長,不一定是指知識、事業或投資等單一的事物。引用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的一席話:「從出生開始,我們便踏上持續學習(Learning)和成長(Developing)的旅程。這兩股力量往往交織在一起,但又不盡相同。如果僅僅是知識儲存量的增加(in-form-ation),以既有的思維模式來運算資料,談不上真正的學習,更談不上成長。成長是指思維模式本身產生改變(trans-form-ation)。」

在這篇最後引用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的影片的一小段話:「你知道嗎?你不完美,你生來就得掙扎,但你值得愛與歸屬的。」 相信自己,面對真實的人生,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當中的認知飛輪與自由。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本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