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能自我管理,方能管理眾人-《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讀後心得分享

遠流重新出版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的《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這本經典書籍,重讀了一次內容還是覺得獲益良多。許多現代管理書籍的核心概念其實都源自這本書,再加上不同作者的經驗與案例,但是,真正讀一次杜拉克的書,才能擁有堅實的管理學基礎,也讓你在面對管理這門學問時更能做出好的決策。

想要討論領導力、企業管理等課題,我認為一位好的領導者之所以能領導組織邁向成功,必然擁有更好的自我管理,也就是作者所謂的「高效能管理者」

我很喜歡一本書《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的作者喬可·威林克,是一位海豹部隊退役軍官,在他撰寫的著作中就相當強調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其中「絕對責任」是我認為每位領導者都應該具備的特質。

領導者必須對團隊中每一件事都擁有責任感,其他人並非代罪羔羊,領導者必須承認錯誤,而且可以坦然的面對失敗。而當領導者自我管理更好的時候,可以做為下屬的典範,也更可以凝聚組織中的向心力。

杜拉克書中提到的五種高效能習慣,就是在幫助我們進行自我管理

他認為,任何人都不應該以自己的資質平庸為理由,說自己學不會高效能的習慣。因為高效能是一種做法,而做法是可以學習的。

領導者五種高效能的習慣:

1. 知道自己把時間花到哪裡去了

2.  專注於對外的貢獻

3.  善用人之所長

4.  聚焦於能達成卓越成果的少數領域

5.  高效能管理者會做有效的決策

如何培養高效能的習慣:

習慣一:了解你的時間

紀錄時間,管理時間並整合時間。

時間是無法替代的資源,了解你的時間花在哪裡,設法找不需要做的事情並找人代勞。

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有哪些事情不但沒有提升你的效能,還浪費了你的時間?」

習慣二:問「我可以有什麼貢獻」?

聚焦於貢獻提供我們培養人際關係的四個條件:「有效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發展與培育他人。」

如果只專注於自己付出的努力,並且強調上對下權威感的人,無論他的職銜和階級有多高,終究只是個部屬,沒有辦法成為一位好的領導者。

好的領導者會聚焦在貢獻,並且是可以為成果負責的人。不過,就算是一位沒有經驗的人,只要他樂於承擔責任,創造更多的價值,無論他的資歷多淺,都可以說是「最高管理階層」。

習慣三:善用人之所長

不要因人設事,而應該將對的人放到對的位置上。

領導者應該有能力辨識問題的本質,並且設計出具挑戰性的任務,激發下屬的潛能,發揮團隊的力量來達成目標。而團對當中的成員,每個人都應該以高效能管理者來要求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工作習慣也很重要,讓自己的長處產生實質貢獻。

習慣四:先做最重要的事

將今天的資源投資於明天的機會。

管理者應該先知道應該放棄哪些缺乏生產力的做法,才能專注在能創造出最大報酬的事情上。高效能管理者會定期檢討自己的計畫,監控自己的計畫,不斷問自己:「這件事還值得做嗎?」

在釐清優先順序時,你必須著眼於未來的機會,不應該貪圖短期的利益,只希望可以快速成功。你應該堅守自己設定的目標,而不該隨波逐流。

習慣五:做有效的決策

決策很少是「對」與「錯」之間的選擇,頂多是在「大致正確」和「可能錯誤」之間選擇。

很多時候,你沒有辦法先證明哪個方案更適當。有效的決策必須了解是事實,根據適當的衡量標準來做決策,最後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在決策的過程中,你必須用一個正向回饋系統:「提問、思考、決策與執行」來不斷提升工作效能。其中,最重要的決策流程包括:

1. 判斷這是常態,還是特例?

你必須能夠分辨出來,將常態性的問題透過建立規則來解決。不過,更常發生的是,大家一般都把新問題當做老問題,延用舊規則來處理新問題,結果沒有真正解決問題的本質。

2. 設定決策的目標

把目標定義的愈明確,就愈可以做出有效的決策。評估所有方案的風險與報酬,找出在所有可能的決策中最好的那一個。

3. 做正確的決策,而非可接受的決策

如果不是必要的決策,寧可選擇什麼都不做。我們的決策不應該是被迫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選擇,而是堅守既定的立場,找出最優的答案。

4. 化決策為行動

任何的決策都應該包含行動,倘若只有口號與承諾而沒有行動,往往會成為空談。

5. 建立回饋機制

回饋是指「決策前」的回饋,聆聽相互衝突的各種歧見和認真思考各種方案的利弊得失,選出最適當的標準,才是正確決策的基石。

寫到這邊,我想到我之前看安迪·葛洛夫的《10倍速時代》這本書,裡面提到Intel在從記憶體轉型到微處理器的過程中,完全展現葛洛夫是一位優異領導者的特質。

Intel原本是記憶體產業的龍頭,在歷經了產業競爭的激烈競爭後,原有的優勢已不復存在。葛洛夫該做的決定是:「繼續投入資源與費用在研發工作上,搶佔記憶體的市場,還是該放棄記憶體市場另謀發展?」

這個決策現在看起來顯而易見,在當時卻一點都不簡單!歷經了多次的會議與爭執,只見公司的業績愈來愈差,內部還一片茫然。

某天,葛洛夫與當時Intel的執行長高登·摩爾會面時,問摩爾一句話:「如果董事會把我們踢出去,換來一個新的執行長,他會怎麼做?」摩爾回答:「他會讓Intel放棄記憶體生意。」

一切豁然開朗,我們總是在當下因為太多因素交雜而無法做出最正確的判斷。但事實是跳脫框架來思考後,便可以知道在適當的時機放棄也是一種理性且高效的決策選擇。

如果葛洛夫沒有一套好的決策流程、判斷出問題的本質、願意傾聽其他人的意見、冷靜思考最佳處理方案與徹底執行,就沒辦法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

在《高效能的5個習慣》這本書中,傳達的核心就是先能自我管理,方能管理眾人。

好的領導者擁有的共同特質,在於他們先透過有紀律的程序幫助整個團隊能高效運行,使得團對中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致的目標,在做任何決策前都有可依循的核心優先事項。

即便你不是團體中的領導者,你也可以透過書中的內容來提升自己的自控力,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率的進行決策,以更好的方式來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