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驟,建構投資決策流程-《決策的兩難》讀後心得分享

《決策的兩難》這本書提到的思維模式,我認為在現今的社會是很重要的能力。在過去十年,大多數國家、大部分產業面對的競爭愈來愈激烈。企業如果選擇大家都熟悉的策略,因為對手複製的速度愈來愈快,生存的壓力也會愈來愈大。所以,提出整合對立選項的創新解決方案能力變得更加重要。

當我們面對危機時,把「危機」這兩個字拆成兩面:危險與機會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跳脫二選一的限制,培養整合思維,知道如何在複雜的難題中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打開《決策的兩難》這本書,開始這段話特別吸引我,也是我之前常在文章中引用《大亨小傳》作者費茲傑羅的一段話:「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但是,我卻很少引用這段話的後半部:「就像一個人能在看似絕望的情境下,決心突破困境、找出生路。」這幾句話反而是讓事情成功最關鍵的因素。

跟大家說一個故事,基金經理人李秦曾經登上《富比世》雜誌,是加拿大最大的私人互惠基金創始人。他的投資哲學仿照巴菲特長期持有少數好公司的原則,一直都維持著極好的績效,不過,到了1999年,他面對職業生涯最重大的危機,因為沒有跟上網路泡沫的熱潮,一開始績效不如其他投資大量科技股的公司,而遭到投資人的大量贖回,差點保不住自己的基金。

李秦要不就選擇坐以待斃,要不就選擇積極面對來解決問題,他選擇後者,堅持自己的選擇,並且逆勢操作,最後成功的保住基金,也賺到大錢。

在美股中,長青企業寶僑(P&G)前CEO雷富禮(A. G. Lafley)同樣將這樣的勇氣與智慧用在商業上。在寶僑處於成長趨緩、連兩季獲利下降的困境時,採取不一樣的策略來挽救公司。當時,每個人都建議雷富禮降價、大幅縮減成本來因應衰退,但是,雷富禮認為,要再創成功的關鍵不是節流,而是開源。

雷富禮不是二選一,而是讓兩條路並行,靠著縮小部門規模、部分業務外包來降低成本,並且重視產品創新,做出市場區隔來提高定價權。在雷富禮的策略推動後,寶僑開始推出自有品牌與眾多熱銷產品,營收開始攀升,股價也在四年內翻倍上漲。

到底要如何跳脫框架?如何不被現狀束縛,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評估最好的決策?

一個普通人的決策過程:

1. 考量重點:列出所有你認為重要的考量點

2. 因果關係:思考所有資訊之間的因果關係

3. 決策架構:該用什麼樣的順序來完成必須做的事情

4. 解決方案:確認你已經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有別於傳統的單點思考模式,一開始就把重點全部抓出來,用多點突破會讓你的思考更全面。如果你用這樣的流程去思考問題,你可以更專注在重要的目標上。也可以將複雜的事情進行整合,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當你將自己訓練成一位具有整合思維的人後,你的決策過程便可以納入更多變因

一個具有整合思維的人的決策過程:

1. 考量重點:將問題的更多面向納入考量重點

2. 因果關係:考慮多方向與非線性的因果關係

3. 決策架構:解決個別問題時仍掌握整體

4. 解決方案:在衝突對立中找出創新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我們在前半部提到的寶僑(P&G)前CEO雷富禮,是怎麼在眾多衝突對立之中進行決策的呢?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寶僑公司的強項是品牌與行銷,所以應該著重這兩塊的支出,刪減研發經費來降低成本。但是,倘若沒有研發,哪來的創新呢?

雷富禮面對兩難的決策,他的決策流程是:

1. 考量重點:拯救營收必須拿出創新產品迎戰,投入更多研發支出,而且要快速達成!

2. 因果關係:思考創新產品跟公司自己砸錢研發兩者之間的因果性。

雷富禮發現公司的創新產品分布廣,而且不成比例,學術單位或小公司的在創新上表現不錯,但大公司卻擁有更多製造與行銷資源,兩者之間應該要相輔相成。

3. 決策架構:整合小公司創造力與寶僑資源,雷富禮使用「連結與開發」策略,定下目標:公司要有50%的創新來自外部,寶僑則發揮資源優勢,將創新概念發展成產品。

4. 解決方案:寶僑內部的首席科學家在一聽到這個方案時都很生氣,以為寶橋要放棄創新,但是,雷富禮的真正用意是提高研發實驗室的生產力,讓更多研發的創新產品量產上市。

「連結與開發」這個策略的成果,包括以電池為動能的低價旋轉電動牙刷Spinbrush,也就是後來的熱銷品牌Crest,四年內開發出總值一億六千萬美元的生產線,也使得寶僑轉型重生。

投資的決策流程

想要在任何領域創造佳績,都必須具備整合型的思維,那我們要如何把這本書的概念套用在投資上呢?

如同價值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思所說:「你不可能做著別人都在做的事,卻還期待表現比他們好。」你必須創造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化,「只有當你採取與眾不同的行為,你的表現才會異於常人,而且只有在判斷比別人卓越時,你才會有高於平均的表現。」

在我們進行投資決策的時候,看到的也不該只是一個點,不該侷限於第一層思考,而是應該將所有蒐集到的資訊進行整合,運用第二層思考來擬定最後的決策。

1. 考量重點:公司是否具有安全邊際,或處於合理的價格水準,值得我們進行投資。

2. 因果關係:公司的成長性與股價之間的因果關係,公司的獲利穩定性與股價之間的因果關係,或是任何會影響股價的原因,與目前的股價表現是否相關。

3. 決策架構:投資人的目標是獲利極大化,風險極小化。除了潛在的獲利空間外,也必須理解風險,計算期望值來判定目前的風險/報酬比是否值得我們冒險呢?

4. 解決方案:如何在上漲的市場中充分獲利,同時在下跌的市場中站穩腳步,取得卓越的表現?獲取報酬的關鍵,在於理解週期循環、分散投資,控制風險。

在《投資中最重要的事》這本書中說到:「投資人的工作就是為了獲利而聰明的承擔風險。」

真正成功的投資人,他們聰明的承受風險,讓他們的投資績效數十年來表現穩定,很少發生嚴重虧損。當他們感覺風險升高時,會採取降低風險的行動,但當他們相信風險很低時,便會大膽投入市場,做出違反直覺的決策。

以經驗深化優勢

如果你認為自己還不算是個具有整合思維的人,你也不需要擔心,因為你只是缺乏經驗的累積。每個人都是從零開始,慢慢的用過去來開創未來,讓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創造更好的決策。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當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得到經驗。」

它讓我不會把自己侷限在現在的失敗,而是把失敗變成通往成功路上的基石。唯有透過刻意練習,有計畫、有組織的從反覆的經驗中學習,在面對下一次挑戰的時候,你便可以在複雜的情況中找到重要的資訊,判斷其中的因果關係,並且藉由過去的經驗,知道該如何建立決策架構,找出最好的,或是最具創意的解決方案。

讀完這篇文章,就從現在開始,寫下你的每個決策流程,找到符合你的最佳方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