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查理·蒙格的另一面-投資哲人 查理蒙格傳(1)

我們總是在波克夏股東會看到巴菲特滔滔不絕的說話,而蒙格則是坐在一旁吃著糖果、喝著可樂,時不時冒出驚人之語。

但在《投資哲人 查理蒙格傳》這本書中,我覺得我認識了一位不一樣的蒙格,除了令人佩服的智慧外,更讓人覺得多了一點可愛,也更親近了一些。

作者珍娜·羅渥在她於1997年5月第一次在波克夏年會上見到蒙格,向他談起出版這本書的計畫,不畏蒙格的多次拒絕,終於順利的讓這本書出版了。

這本書前半部是蒙格的家庭背景與個人事業經歷,後半部則是他與巴菲特展開正式合作,共同管理波克夏海瑟威公司之後的故事。藉由這本書,你會更了解蒙格這個人,他的成就不只是倚靠運氣而已,更多是源自於他的內在世界,塑造了他的人格特質與處事態度,也讓他與巴菲特的合作不管是在過去、現在或是未來,都是一段永恆的歷史佳話。

蒙格的年紀比巴菲特大了六歲,但他們都是奧瑪哈人,只不過後來蒙格已經不住在奧瑪哈了。蒙格出生於法律世家,祖父是律師,後來成為聯邦法官,父親艾爾·蒙格也是一位律師,蒙格自己也成為了律師,他的兒女們多數不是成為律師,就是與律師結婚。

你會認為這是家族壓力使然。不過,我並不認為這是因為家族對於後輩的期望而迫使蒙格的子女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因為從書中的許多故事可以看得出,蒙格家族對於自己的孩子們都保持著包容的愛與尊重。

巴菲特曾說,艾爾與查理之間並沒有父子之間存在的緊張或猜忌關係。「查理曾說,如果他大半夜回家跟父親說『爸,你要幫我處理地下室的屍體』,他父親會馬上起床幫他兒子處理屍體。然後,隔天早上會開始努力說服他兒子相信自己幹了一件錯事。」

艾爾·蒙格對於兒子的嗜好總是充滿興趣,即便查理因為長大,邁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艾爾都還會繼續熱衷於那些嗜好。

也因為如此,蒙格也很愛孩子,他擁有八個小孩,對他們付出所有的愛,只是表現的方式有時不太一樣。蒙格認為外出買禮物是一件滑稽的事,他送給孩子的聖誕禮物或生日禮物,永遠都是支票或現金。

有一次,女兒茉莉和蒙格說:「我已經畢業了,如果你可以買支錶送我,那就太好了。」正在看報紙的蒙格抬起頭說:「喔,這很合理,你去挑支錶,然後把帳單寄給我。」

正當茉莉離開時,蒙格又抬起頭說了一句話:「請店家刻上…『愛你的父親贈』。」更有一次蒙格寄了一張家庭照片給求學在外的茉莉,上面附了一張「來自父親的愛」的小紙條,讓茉莉把照片緊緊抱在懷裡。

蒙格認為:「身為父母,所謂成功養育小孩,有一部份在於如何成功的把價值觀、道德意識、倫理信條傳達給兒女。」父母自身的行為是最好的榜樣,盡可能做好你能做的,永遠不說謊。如果子女沒有做好某些事情,蒙格會帶他們回去把問題解決,然後履行承諾。

不過,蒙格在人生的前半部也遭遇了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挫折。大學時期發生的珍珠港事件,促使許多年輕人,包括蒙格都加入軍隊,蒙格後來調派到加州理工學院時,認識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南西。幾年後,這段婚姻開始邁入爭吵期、發現彼此再也不適合而離異。與此同時,他們的兒子泰迪被告知得了白血病。

當時白血病並沒有辦法醫治,回想當時,蒙格說:「沒有比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死亡更糟的經驗。」這件事帶給蒙格極大的傷痛,不管是他的心靈,或是他的生活也幾乎被龐大醫藥費壓垮。但是他也說:「面對這類令人難以置信的悲劇,你絕對不可以處理失當,讓一個悲劇因為你而演變為兩個或三個。」汲取了該有的教訓之後,我們並不該繼續執著其中。

良好的家庭關係,家庭教育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蒙格說:「我的家族雖然沒有留下錢財,但給了我良好的教育,告訴我應該如何待人處事,這些東西的價值,最終還是勝過金錢。」我認為這也是蒙格面對事情時,可以擁有更長遠的眼光,更堅定的意志,與更果斷的執行力的原因。

蒙格後來遇見的他的第二任妻子南西(沒錯,蒙格的兩任妻子都叫南西),他們的個性相當適合,南西相當聰明、獨立、個性相當樂觀,與蒙格之間多有互補,良好的婚姻關係維持至今。穩定的婚姻更讓蒙格重拾生活重心,讓他的事業穩定發展,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雖然蒙格與巴菲特現在並不推崇投資房地產,但是蒙格的第一桶金,卻是靠投資房地產賺得的。

在說這個故事之前,我想先分享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房地產並不是不好的投資,任何投資商品的前提是這項商品的實際價值是多少?上檔的獲利空間有多少?承受的風險又是多少?

在當時,蒙格投資房地產也是靠這樣的方式去評估。他的客戶奧蒂斯擁有一塊繼承而來的土地,想要把它賣掉。但蒙格建議他留下這塊地,並且興建公寓來銷售,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奧蒂斯說:「既然你認為這是個好投資,你怎麼不拿錢跟我合資呢?」

蒙格可不是那種塔雷伯所說沒有"切膚之痛 "(Skin in the game)的人,他真的認為這個計畫可行。他拿錢出來和奧蒂斯聯手開發建案,並且在過程中發揮了他獨具一格的思考模式,這個案子最後賺得了四倍的豐厚獲利。

在後續的房地產投資中,他們不斷發揮創新與創造的精神。他們發現第一個案子的平面樓層賣得最快,樓上的公寓賣得比較慢,所以第二個案子只建單層公寓。

你會認為只建單層不是犧牲了樓上的利潤嗎?但是,他們把低土地使用密度的成本反映在單價上,有很多人會為了居住品質,願意多付一點錢,所以單層公寓還是銷售的相當快速。

第二,他也發現「景觀」是許多人考量房子的一大關鍵,擁有好的景觀,大家就願意多付一點錢。於是他建議合夥人花錢添購樹木,不要為了節省美化景觀的費用,貶低了房子該有的價值。這個計畫也相當成功。

第三,蒙格規劃一片向市政府承租五十年的土地來銷售,這是一般人不願意涉入的領域。台灣其實也有許多地上權的案子都賣不好,因為當到期時,你擁有房子所有權而沒有土地所有權,等於根本沒有價值。

但是蒙格詳細評估了當時的利率成本,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認為到期後屋主可以與市政府協調找出解決辦法,所以還是投資了。他也詳實告訴想要購買的客戶實際情況,儘管有三分之二的潛在客戶都不願意接受,但是房子還是銷售得很快。

一連串的成功投資,讓蒙格累積財富。在蒙格於房地產大顯身手的同時,巴菲特也正在經營他的合夥事業,兩個人都正運用他們精準的投資眼光累積資產。不久後,傳奇組合的命運即將交會。

蒙格的父親艾爾·蒙格於1969年過世,蒙格返回奧瑪哈處理遺產時經由朋友介紹認識了年輕的巴菲特。初次見面後,蒙格就常與巴菲特透過電話交談,並且更大的激起他對於經營投資事業的興趣,當時他仍在經營法律事業。

巴菲特曾是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的學生,投資決策也深受葛拉漢影響,但遇到蒙格之後,他用進化論來描述這段轉變歷程,蒙格讓他對投資的思考變得更廣闊。

蒙格並不完全認同葛拉漢的概念,他認為葛拉漢「很多想法都太瘋狂,完全漠視事實。」他也對「菸屁股」投資策略不感興趣,他喜歡某些具有長期優勢,值得支付較高價格的公司。不要只想著買便宜貨,而是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好公司,這也奠定了巴菲特後來的投資原則。

1962年,蒙格開始在洛杉磯籌辦兩家新事業-法律事務所與證券經紀業務的惠勒-蒙格公司。他的妻子南西回憶這段過去時說道:「當時,我根本不懂得害怕。我有信心。整個進展並未讓我太操心。」妻子的支持對於蒙格相信有很大的力量,蒙格的公司運行的也相當順利,賺了不少錢。

對財富有安全感後,蒙格希望運用他的財富模仿他的兒時偶像班哲明·富蘭克林。「富蘭克林能有所貢獻,是因為他享有(財務上的)自由。」蒙格了解,想要真正富有,就必須建構自己的事業。

當你做為一位律師,你是在幫你的客戶累積資本,但你自己並沒有,你的法律事業沒有資本價值。所以,當你退休時,你的收入也跟著一起消失。蒙格淡出法律事業,開始專心建構他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惠勒-蒙格公司成立後,蒙格每天很早就來到證券交易所,看盤、社交與投資。蒙格還是採用價值投資的方法,但投資組合中集中持有少數證券,在他對於自己的投資有更深入的了解後,他願意接受較高的風險程度,所以投資組合中呈現較大的價值波動。

在1972年底,蒙格大舉投資了一家註冊有案的投資公司字母基金。這家公司的創辦人在基金掛牌上市時鼓吹自家的經紀人賺取投資人高額佣金,讓投資人還沒獲利前就先要扣掉大筆成本。上市後,字母基金的交易價格很快的低於淨資產價值,讓蒙格可以趁機取得控股權。

掌握字母基金後,蒙格在各方面進行改變,並把基金名稱改為新美國基金,投資風格也改變為價值投資。但1973年與1974年美國股市歷經崩盤,許多媒體報導宣稱「股票已死」,蒙格的基金也深受打擊,交易價格跌到真實價值的一半。

如果是蒙格自己的資金,他並不在意帳面上的虧損,因為他知道他自己是最頂尖的玩家,稍後必定可以贏回來。但還是有投資人難以承受損失而退出,讓蒙格決定在基金的淨資產價值顯著回升後結束惠勒-蒙格公司。包括蒙格的家人、朋友及投資人都取回了現金以及藍籌印花公司和多元零售公司的股票,這兩家公司後來都透過股票交換併入波克夏公司。

保留這些股票的人,後來都獲取了可觀的報酬。投資波克夏海瑟威的資金,績效也遠遠超過其他投資。想知道後續的發展嗎?這個故事我們就下集再介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