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經濟崛起,對你有什麼影響?-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2)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無形資產的對當前企業與投資市場造成的影響,在接受無形資產投資確實為經濟或企業帶來實質助益後,更應該深入去理解無形資產的特性,以便在未來對無形資產進行更準確的評估。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覺得「披頭四樂團的品牌」跟「電腦斷層掃描器」,哪一個代表的價值更高呢?

若在今日,我想大家不會否認電腦斷層掃描器的重要性,它的產生是整個醫學界的革命,為醫療過程產生帶來重要的突破!但是,全世界第一台斷層掃描器,卻是靠披頭四賺來的現金投入去研發的。

在1960年代中期,披頭四就是文化與樂壇的指標性人物,他們的唱片和門票銷售數字,在高峰時期每秒可以產生650美元(以現在的幣值計算,約台幣20000元)的收入。披頭四所屬的唱片公司Parlophone是EMI的子公司,而披頭四帶來的收入,一度占EMI公司獲利的30%。

EMI公司的全名是Electric & Musical Industries Ltd.中文譯為電器與音樂產業有限公司,公司不僅是經營唱片公司而已,也經營電器業務,推出商用電腦、彩色電視攝影機、錄音設備等產品。受惠於披頭四帶來的大量現金,讓EMI可以讓主導研發的豪斯斐(Godfrey Houndfield)開始研製第一台商業上可行的醫學掃描器。豪斯斐花了四年的時間,終於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腦斷層掃瞄器。

這時候,你會想全世界的第一台電腦斷層掃瞄器,一定為EMI創造出了更豐厚的報酬吧!答案是否定的,EMI雖然對相關技術申請了專利,並建立斷層掃描業務與銷售團隊、與醫院合作,協助醫生使用斷層掃描器,但是,最後卻在1976年黯然結束了這項業務。

先利用斷層掃描器賺到大筆鈔票的,是向EMI取得技術授權的奇異公司和西門子公司,它們才是真正主導電腦斷層掃描市場的人。它們能成功,不僅是擁有技術而已,在品牌和客戶關係上的優勢,更是它們成功的關鍵,而品牌和客戶關係,也是無形資產的一種。

擁有技術的人,不一定可以擁有市場

這裡我想先引用《閃電擴張》這本書中的一句話:真正創造價值的,是創新技術能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提供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你必須很會打造產品,接下來必須很會獲取用戶,然後你還要很會建立商業模式。而商業創新,不也是我們正在討論的無形資產嗎?

評估無形資產從四個特性(4S)開始:

  • 可擴展的(Scalable)

可擴展特性等於是現在的「網絡效應」,就是可以無邊際的擴大影響範圍。過去披頭四樂團的唱片一旦錄音完成,就可以無限制的以低成本持續印製唱片。這在互聯網世界下更顯得重要,例如Facebook的用戶群、Uber的司機、Airbnb的房東都是由網絡效應塑造了它們在產業中的絕對領先地位。

  • 沉沒成本(sunk)

沉沒成本是指付出之後難以回收的成本,當披頭四賺到的現金投入到電腦斷層掃瞄器的研發上,這些資金有可能因為研發失敗而拿不回來。企業在投入品牌行銷、研發創新等項目上時,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但是,為什麼企業還是要持續進行研發呢?

沉沒成本雖然說是「沉沒」,但是有時卻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價值,或是在投入研發的過程中,產生了寶貴的資料,這些回報有時極為豐厚,足以抵消沉沒成本帶來的風險。偉大的企業總是想到別人想不到的事,領先其他人,才有辦法創造差異化與成功。

  • 3. 外溢效應(spillovers)

外溢效應是指因為無形資產造成的影響,不僅僅只是嘉惠於企業本身,同時還嘉惠了市場上的其他人。EMI創造出了電腦斷層掃瞄器的技術,雖然擁有專利,但是終究不能占為己有,反而為奇異和西門子開創了巨大的市場,自己卻在競爭中陣亡。

iPhone手機也是很好的例子,當iPhone變成主流,市場需求因此激升,所有智慧型手機都開始變得像iPhone一樣的功能與設計時,不但蘋果公司獲益,其它智慧型手機廠商也可以分一杯羹。

無形資產之間的綜效也是很強大的創新力量,將不同構想的範圍變得更大。《技術的本質》這本書的作者亞瑟(Brian Arthur)曾指出技術創新的「組合式」本質:「每一項技術底下都是一個由其他技術構成的金字塔,意即每一項技術都靠其他技術造就,可以一直追訴到人類最早的發現。

普遍家庭擁有的微波爐也是綜效的產物。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生產磁控管的雷神公司工程師斯賓賽發現,磁控管可以用來加熱食物,再經過與家電製造商Amana技術與國防承包商利頓公司的改良而生,逐漸在市場中被一般人所接受而普及。

總結可擴展的(Scalable)、沉沒成本(sunk)、外溢效應(spillovers)與綜效(synergies),我們會發現無形資產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因為在很多方面比起有形資產更占有優勢,包括更容易廣為流傳、風險報酬比率更大,而且更開拓市場與創新能量,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這些無形資產的投資,為世界帶來更多的改變,讓我們可以享受更便利的生活、更多樣性的選擇。同時,也讓這個世界變得愈來愈好了?

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在上一段的最後一個字後面打上了一個問號?無形資產對於整個經濟體的作用,是否真像我們在前面討論的那樣美好?還是其實提高了更多不確定性與爭議性,使得經濟反而陷入長期停滯的問題?

這也是本書的後半部在討論的問題,也是我認為更精彩的部分。雖然我們的生活水準提升了,但就某方面來說這個世界真的沒有愈來愈好。近幾年來在資金寬鬆條件之下,並沒有激勵企業進行更多的投資,反而在有形與無形資產的投資上都放緩了,生產力也隨之下降。

企業獲利的不平等

不平等的現象並不只限於貧富差距,而是連企業的獲利能力也不平等。雖然我們看到媒體報導總是告訴我們,經濟數據強勁,財報數字亮麗造成股市不斷上漲,但是漲的股票通常都是那些在市場中占有巨大份額的企業。

頂尖的企業獲利大幅成長,是因為它們的商業模式具有網絡效應優勢,可以運用無形資產投資來擴大營收。它們僅需相對較少的人力就可以達到龐大的業務規模,並且更容易藉由市場的資金來併購規模較小的企業或初創公司。這樣的結果是,較弱勢的企業不是等著被併,就是乾脆減少投資,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

無形資產的可擴展性對於頂尖企業有相當大的誘因,也讓它們對於外溢效應擁有更高的掌控權。它們是市場的領導者,所以不怕將技術分享出去,因為這只會為它們帶來更大的市場與獲利機會。例如微軟、谷歌、甚至亞馬遜都是無形資產特性下的受益者。

無形資產還會造成另外一種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尋租活動」。尋租活動是指在沒有從事生產的情況下,為壟斷社會資源、或維持壟斷的地位來得到壟斷利潤。

經濟學家貝森(James Bessen)有篇論文特別討論這個問題:「無形資產投資興起鼓勵企業增加尋租,進而擴大領先企業與落後企業的差距。」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對無形資產的投資並沒有實際提升了生產力,而只是在原有的市場中奪取其他企業的市場份額,做這些投資的公司得到的報酬,是來自其它地方本來已經創造出來的價值。

我認為拿零售業來討論還蠻有指標性的,之前在討論零售業的文章中,就有人提出新零售是個「舊瓶裝新酒」的假議題,更有人戲稱「除了出版業,其實Amazon什麼都沒有顛覆!」讀到這裡,先停下來思考,你對這樣的評論有什麼看法呢?

我認為說亞馬遜什麼都沒有顛覆是太低估亞馬遜了。不過,如果單純就零售這塊來說,亞馬遜以電子商務的先行者優勢,挾低價與對手競爭,零售業務對亞馬遜整體營收來說卻不是主要收入來源,這些現象都無法否認亞馬遜對整個產業造成的影響與傷害。如果亞馬遜的低價策略只是掠奪市場份額策略的一部份,那我們應該要去思考這樣的行動是對個別公司有利,還是對整個社會有益,是否有增加整體經濟的價值?

又或者是換家公司來討論,共享平台Uber這家公司的發展,雖然用App直接叫車對我們來說非常方便,但你是否有思考過,Uber對於整個經濟價值有什麼影響呢?Uber的獲利來源是它架設的雙邊網絡,利用平台媒合司機與乘客,賺取部分的車資,但卻不需要承擔雇用司機應付出的成本,也不必遵守勞動相關法規。在我們大力鼓吹Uber模式的好處時,勞工權益正在被剝奪,而另一邊卻有人正在為勞工權益而抗爭,想起來不免覺得諷刺。

個人所得的不平等

就個人來說,無形資產投資也會造成所得的不平等。網路的發展,對於勞動者來說有被取代的威脅,但是我們之前也曾說在人口減少的情況下,某些時候自動化與AI的發展反而抵銷了勞動力不足的影響。

但你是否想過另外一個正在發展的不平等現象,人力資源中你擁有的「個人優勢」也是一項無形資產。個人擁有的無形資產優勢包括你的學識、專業、人格特質之外,還包括了你的社交關係、人脈網絡、你的家庭背景等,後面三項對於你的人生、職涯發展甚至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富有的人變得愈來愈富有,企業的管理層薪資與一般員工薪資差異愈來愈大,社會頂層1%的人擁有整個世界大多數的財富。企業的也是一樣,統計數字發現企業花費在遊說、法律和制度變更上的支出愈來愈多,以往只要努力就可以出頭的社會升遷機制已經不符合潮流,現在「有關係就沒關係」才是主流。

多方面的不平等對經濟造成傷害

多方面的不平等對於整體經濟造成傷害,真正的平等是機會上的平等,當一般人無法爭取到平等的立足點,對於未來沒有信心時,會大幅削弱他們的競爭力,反而到最後變成民粹主義興起的推力。

在無形資產愈來愈豐富的經濟體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優勝的企業是什麼樣子了?網路巨頭的壟斷地位愈來愈高,開始引起某些人的不滿,而政府也不可能坐視它發展到無法控制的地步。想想以前的洛克菲勒石油的例子,今天的互聯網巨頭也同樣面臨被加強管制、被要求分拆的反對聲浪。

政府在這時必須擔負起重責大任,發揮調節機制來達到貧與富、創新成長與穩健發展之間的平衡。只是多數政客只想在短期贏得選舉,把眼光聚焦在能夠獲得選票,卻無法實現國家長期發展的政策。

Jenny的延伸思考

無形資產在未來日益重要的地位是不可逆的趨勢,身為投資人的我們,應該調整我們的思維模式,除了過去實體資產的價值評估外,將另外幾項成功的企業特質也納入考量。這些特質包括企業的特有技術、網絡效應、規模經濟與品牌力,這些特質必須倚靠富有能力與遠見的管理者來規劃執行,才能有運作更靈活,適應力更強的組織來因應迅速變化的市場。

人們對於無形資產的看重,會促使企業肩負起比過去更多社會責任,例如對於環境永續,照顧弱勢族群等行動的規劃。也會促使我們思考如何持續提升自身的能力,讓自己變成一個無可取代的人才,才有辦法在環境中勝出。過去我們只要做的比別人好一點,現在我們必須脫穎而出,懂得行銷自己,廣結善緣,是創造自由與財富的唯一途徑。

如果說以1990年代美國對於無形資產投資超過有形資產投資起算,到現在也不過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未來會有更多類型的變化。而如何讓無形資產推動經濟的成長,催生出的好的制度與規範,建立起完善的組織系統,讓無形資產的投資可以持續產生對社會有益的價值創造活動,這才是無形資產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正向循環的最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