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經濟崛起,企業飛速成長的秘密-《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讀後心得

《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這本書的概念,對於現代人來說非常重要,對於投資者來說更是重要。在過去,擁有資產的企業等於是掌握了充沛的資源,投資人藉由對於資產價值的認定,做為投資下檔風險的保護。

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的淨流動資產投資法則(net-net),就是告訴我們如何保守的計算出公司的資產價值,並用安全邊際買進,至少當公司面臨存亡之秋時,投資人對於公司的剩餘資產還有追討權。

不過,近幾年投資人開始發現,擁有重資產的企業並不保證一定是一項好投資,股價的漲幅也比不上一些輕資產的企業。

請你現在隨便舉出三家美股中的大飆股?

你想到的不外乎是Amazon(AMZN)、Facebook(FB)、Alphabet (GOOG)或雲端產業,這些公司多為輕資產公司。它們不需要倚靠大規模的廠房、設備、勞動力,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形成商業模式來賺進鉅額獲利。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認為除了重資產的企業在維護成本或是產能利用率上某些時候對於公司的經營表現造成拖累外,重資產的企業「可預測性」比較高,而股價是「預期」公司未來的表現,這點輕資產的企業因為某些「特性」則占有比較大的優勢了。

輕資產的企業其中一項特性就是擁有「無形資產」的投資,也是這本書中所討論的主題。無形資產投資不僅造就了這些企業的飛速成長,也造就了目前的「無形經濟」崛起。本書就兩個部分對於無形資產進行全面性的討論:

  1. 無形經濟的崛起
  2. 無形經濟崛起的影響

讀完這本書,再去看近期另一本重點新書《閃電擴張》(Blitzscaling),相信你會更了解目前的經濟環境與投資市場,並且在選擇成長股的能力上會有重大突破。

資本是什麼?

所謂的資本,並不是單純的代表錢而已。資本是我們可以在未來可以用以生產的人事物、包括人力資本、土地、設備、廠房,甚至專利等都可以歸類為資本。

窮人和富人拉開差距的關鍵原因,在於兩者之間思維的差異。窮人只想著要擁有錢,但是當富人賺到錢,他會拿去進行「投資」,把錢轉化為資本,因為資本是可以不斷創造出產生,並可以不斷增加價值的東西。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想要估算資本的價值,通常都是用測量實物的方式。但是,現在某些資產和投資的性質變的沒有那麼重要。工業化讓機器、設備、工廠取代了農田和牲畜,到了互聯網時代,資本幾乎變成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也印證了一句話:「掌握數據的人,掌握了全世界。」

從經濟面看投資資本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國內生產毛額(GDP)是用來衡量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GDP是一個經濟體一年內所生產的最終商品與服務的總價值,代表了這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倘若GDP愈高,則代表這個國家擁有愈好的經濟成長,這個國家的人民也擁有愈好的生活水準。

GDP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國內生產毛額(GDP)=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出口(X)-進口(M)。在GDP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非投資(I)莫屬。投資可以創造產出,也創造了未來的消費。投資可以提高生產率,而影響長期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生產率。

生產率的三大驅動因子包括:

  1. 實質資本增加:更多的資本設備讓員工使用
  2. 更多人力資本:更多的經驗或更好的教育
  3. 更好的技術: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

這時無形資產逐漸崛起,除了實質資本,人力資本與技術的投資在現在都可以被歸類到無形資產的投資。經濟學家曾分析美國等經濟體的成長原因,發現長期之下,長期經濟成長大約四分之一可以用實體資本投資來解釋,包括更多的生產設備或是工廠。另外四分之一可以用人力資本來解釋,包括更多教育訓練和經驗,剩下的二分之一則是因為新的技術促成。

在1990年代,由於科技的發展,美國的生產力開始迅速提高。更有趣的是,在這個時期,美國對於無形資產的投資開始超越有形資產。到了金融危機時,整個歐美的無形資產投資都超越了有形資產的投資。也因為如此,無形資產崛起可說是目前的大趨勢。如果我們還不快點了解這個趨勢的成因,以及它未來對於這個世界造成的影響,很有可能會錯過擁有成長潛力的投資機會。

推動無形資產投資成長的可能原因包括:

  1. 技術與成本
  2. 技術與無形資產的生產力
  3. 產業結構
  4. 商業環境的變化
  5. 全球化與市場規模

環境因素與新科技的發明改變了許多產業的成本結構,也創造出許多新的商業模式。從上述的可能原因,我們也可以觀察出幾個現象:

  1. 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的法規鬆綁,促進了無形資產投資。勞動法規比較嚴格的國家,有形資產的投資較多。
  2. 已開發國家的無形資產投資占GDP的比例較開發中國家高。例如美國在品牌上的投資約為GDP的1%,中國則只有0.1%。
  3. 市場規模愈大,無形資產投資愈多。例如星巴克的品牌或是臉書的軟體,可應用的市場規模是全世界,而非區域型。
  4. 參與國際貿易的公司有比較大的誘因投資在無形資產上。

無形資產投資該如何測量?

在無形資產投資占比愈來愈高的情況下,我們也必須了解無形資產投資該怎麼測量。經濟學家在1940年代開始認真測量GDP時,投資絕對僅限於實務。舉例來說,汽車工廠購置機器是一種投資,設計師花時間規劃新車款則不是投資。設計師所花的時間被視為是一種經營成本,屬於「中間投入」,而不算是一種產出。

但是,後來經濟學家開始思考像設計這種類型的知識支出能否持久產生作用,提出「各種類型的知識是否能計算為有價值的產出,就像車床和油漆車間那樣」?

不可否認,有形資產對於經濟統計數據的重要性。但是研發和知識產出也是提高GDP的關鍵力量。經濟學家馬克盧普開始測量企業在研發、廣告、品牌經營,與在培訓方面的支出。更令人信服的說法是經濟學家梭羅(Robert Solow)在1987年提出:「電腦時代的影響隨處可見,但在生產力數據中就是看不到。」

我想這也是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所面對的情況,無形的資產對於經濟成長有巨大的推動力量,但似乎在數字中卻被低估了它的影響力。原因是,在多數情況下,同一商品的價格通常跟隨整體通貨膨脹緩慢上漲(食衣住行的價格都是隨著時間而上漲),但是,電腦或資訊科技產品的品質與價格卻不是以同樣的比率上揚的。

你每花1元可以買到的電腦品質,實際上以非常快的速度增加。而這些產品「經品質調整」的價格其實是在下跌的,而且下跌的非常快!「品質調整」因素對於了解經濟中的生產力相當重要。

軟體投資更具關鍵地位

除了硬體外,軟體的投資的重要性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在過去也是被低估的。舉例來說,有些公司會自己開發自己要使用的軟體,尤其是銀行業。花旗銀行雇用的程式設計師,一度比微軟公司還要多,這些軟體是公司擁有重要的無形資產,而且可以持續不斷的運作。

1999年,美國經濟分析局開始將軟體視為一種投資納入美國GDP,英國在2001年將軟體投資納入後,發現軟體投資是當時的軟體支出的三倍多,也就是被大幅低估了。

由上述的例子來看,無形資產並不是只有一般投資人所了解的商譽而已。任何看不見、摸不著,卻可以為企業或經濟帶來成長的投資,都可以視作無形資產的投資,包括知識投資、電腦化資訊、專利產權等。甚至有經濟學家認為公司的行銷與品牌經營,企業文化或員工獨特的培訓內容也可以做為無形資產的一部份。但是,由於將這些無形資產視為投資項目的發展時間並不長,所以在各國認定上也不一致。

無形資產測量三步驟

  1. 查明企業花費多少錢在無形資產上
  2. 了解這些支出有多少可以產生長期(超過一年)有用的資產
  3. 針對通膨和資產品質變化調整投資數據:以便在價格和資產品質不斷改變下,比較不同時期的投資規模

事實上,即便有這三步驟,我們去進行無形資產的測量也是相當困難。亞當.斯密曾說:「品質問題實在大有爭議,我因此認為有關品質的資料都有些不確定。」

在估算實體資產的價值時,我們可以使用可靠的數據,並且合理的推論出該資產的使用年限、折舊率等問題,但是無形資產則有較多操作的空間,甚至無形資產可以一次打消,帳面價值直接歸零。例如卡夫亨氏(Kraft Heinz)在今年2月直接將其商譽大幅減值154億美元,或是任何藥廠也可能面臨因為法規改變或是臨床試驗失敗而作廢現有的無形資產。

有專業機構對於研發與無形資產投資的「壽命」進行調查,研發構想的壽命約10年(具體情況依產業不同),而其他無形資產的壽命約為3年。這個數字透露了軟體、設計、行銷和培訓適用相當高的折舊率(每年約為33%),研發則適用中等折舊率(每年約為15%),至於娛樂和藝術原創、礦業探勘等有用壽命,則長得多。

藉由這樣的特性去思考公司的營運模式,在不同的折舊率下,企業的評價方式也會有相當大的不同。投資人在面對到不一致的情況時,必須花費更多心力去研究並思考這些無形資產的投資到底可以創造出多少額外的價值,以及這些價值可以維持多久企業的競爭優勢?

下一篇文章《無形經濟崛起,對你有什麼影響?》,我們會更深入去理解無形資產的特性,並且利用美股中企業的實際案例,讓讀者在未來對於無形資產有更完整的認識與更準確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