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全球經濟引擎與商戰必爭之地-《下一座世界工廠》(1)

《下一座世界工廠》這本書的英文版是在2017年11月出版,並榮獲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年度最佳商業書籍。繁體中文版則是則是在2019年4月由寶鼎出版社出版。

書的副標題「黑土變黃金,未來全球經濟引擎與商戰必爭之地-非洲」,告訴我們非洲已經不再是那個只有貧窮、疾病與落後的地區,而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成長之地。

為什麼這麼說呢?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做過蠻多專題來討論非洲,其中有一些數據可以顯示非洲日益增加的重要性。首先是人口,非洲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愈來愈大(聯合國預計到2025年非洲人口將會比中國人口還多)。人口可以引發需求,也因為如此,會吸引愈來愈多的企業投入該地市場搶占先機。

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和企業進入非洲,在非洲軍事、能源與商業領域中的投資皆相當密集。從2010年到2016年,外國在非洲設立了320多個大使館,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建館熱潮。

外國直接投資方面,美國、英國和法國是非洲最大的投資來源,但中國及許多亞洲國家也正積極的加入。根據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的統計,目前非洲共有10000家以上中國企業。除了商業投資外,中國也持續提供貸款,並投資在非洲各國的基礎建設上。

深入其中的故事

本書的內容與新聞媒體的報導不同,從更微觀的角度來看待非洲。作者孫轅在麥肯錫公司擔任「中國在非洲的經濟投資」的首席研究員。

曾在非洲任教的她,也因為更貼近非洲的生活面,衍生出更多感觸,而更進一步去思考:「到底會是用怎樣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幫助非洲脫貧、改善教育和衛生?」

「又會是怎樣的動力,可以幫助非洲接手中國,成為下一座世界工廠?」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中國人、中國企業可以利用自身過去的經驗,幫助非洲建立起更堅實的產業結構。

當然,我也知道有許多說法是中國對於非洲的投資是一種「經濟殖民」,但我只想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讓我們有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未來。

回到1950年代

1950年代,中央政府主導的重工業投資開始幫助本國的汽車產業設廠,其中一家公司就設在孫轅的家鄉-長春,那家公司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FAW)。長春地理位置靠進蘇聯,所以中國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藉由地力之便向蘇聯的汽車產業學習,不過,到了1990年,中國與蘇聯早已切斷合作,轉而尋求與外商合資與技術合作,來繼續生產汽車。

在1990年代,中國幾乎還沒有人擁有「汽車」,孫轅坐上了一台前方有四環相連logo的汽車,就是中國與大眾汽車(Volkswagen)以旗下的奧迪品牌進行生產。那是她一位擔任政府官員的家族朋友所擁有,也是她第一次坐上汽車。

二十五年後

也不過就1/4個世紀,25年的時間足以讓中國擁有巨大的改變。中國工廠的崛起,推動了中國的飛速轉型。從孫轅第一次坐上汽車,到現在中國占全球製造業的產出比例從2%飆升到25%。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三十倍,有七億五千萬人口擺脫貧窮,創下史上單一時期的脫貧最高紀錄。

中國本來是一個比非洲的肯亞、賴索托、奈及利亞還要貧困的國家,如今卻變成與美國競爭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躍升成世界工廠,更打算朝向世界市場邁進。

  • 物質產品的出現,預示著改頭換面

現在中國的街道上擠滿了汽車,也不會再有人覺得擁有汽車是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但是,這樣的情況卻在非洲上演。

孫轅在大學畢業後前往非洲國家任教,發現了這項事實,也發現了「教育」對於即將成為農民的非洲學生並沒有特別大的助力,幫助她們脫離貧窮。在他一次與一位中國企業家的相親中發現,才真正可以為非洲創造就業機會、經濟成長。

孫轅開始進行長時間的研究,包括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造訪了五十幾家中國人開的工廠,訪問了許多在非洲各領域經商的中國人,還有上百位的勞工、企業家、政府官員與公會組織,讓我們更了解非洲內部生活的模樣。

  • 總體經濟的力量交互作用:資源詛咒、短視近利的政府政策,全球競爭

在1960年代,非洲國家擺脫了歐洲殖民,曾有一段時間的經濟發展是相當被看好。但卻由於總體經濟因素的負面影響下,扼殺了發展的動能。

許多非洲國家都是靠石油來支撐經濟,但在油價持續低迷時卻束手無策,任憑匯率貶值,通膨飆升。政府的政策不當,提高關稅保護本土產業反而讓競爭力更差,忽視基礎建設與貪腐弊端,使得非洲的經濟陷入衰退。

  • 工業化再次推升轉型

走訪的過程中,孫轅巧合的來到第一汽車位於非洲新建的第一個汽車製造廠。第一汽車在25年間部斷成長茁壯,在全球七十個國家共售出一千八百萬台以上的汽車,雇用了十二萬名員工。

開設工廠,是幫助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關鍵因素之一。而現在,也將會成為拉動非洲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美國製造商、建材製造商、消費品製造商紛紛都進入非洲市場,也有許多公司善用非洲的低勞力成本來生產成衣、牛仔褲、運動服,再出口到已開發國家。

  • 雁行理論

雁行理論是指,製造廠就像飛雁一樣,隨著成本和需求的變化,從一個國家遷移到另一個國家,從生產一種產品轉換成另一種產品。

我想到之前在研究紡織相關產業時就是一套完整的雁行路徑,從最早的美國開始發展,到日本、台灣、中國、東南亞國家或非洲。當已開發國家認為利用本國的成本來生產已經不符合效益時,就會開始進行轉型(產業升級)。

全球化讓各國進行分工後再統一組裝成產品,所以美國現在許多企業只需要做品牌,而產品的設計到生產都外包給國外的公司,例如Nike。

  • 學習怎麼製造東西,接著去製造那些東西來販售

在今天,許多的中國商人願意在非洲落地生根經營企業,並且大筆投資,提供就業機會,使得非洲的工廠再度重生。

這些企業許多都是私營的。中國有大量的製造業可以遷移到海外,商人看中未來的獲利潛力而來到非洲投資。雖然比不上國有企業或基礎建設的大筆投資,這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平均年收入約在兩千一百萬美元,但也扮演著不小的推動力量。

中國的非洲工廠可以依照生產特性與顧客進行分類

勞力密集生產資本密集生產
國際顧客賴索托的

成衣廠

賴索托的福爾摩沙牛仔布廠

(年興紡織所有)

國內顧客奈及利亞的

寶耀鋼鐵

奈及利亞的

董氏集團冷軋鋼廠

1. 用管理、技術與資本來決定公司是採取勞力密集或是資本密集。

2.公司的客戶是屬於國際客戶還是國內客戶,針對外銷或是內需來決定。

像賴索托這樣的小國,每年的GDP比美國紐約市一天創造的GDP還要少,內需市場小的情況下必須依賴出口經濟,紡織成衣便是個好選擇。

成衣廠屬於勞力密集產業,而紡織廠則為資本密集產業

因為成衣廠主要組成是縫紉機與大批工人,而紡織廠則因應時代的需求,必須投入價值高達數千萬美元的專業設備。

你可能會想,以目前自動化的普及程度,成衣為什麼還需要大量的人力呢?

事實上,對應衣服的尺碼、布料的切割、縫合等工序,簡單的可能十幾個步驟,像牛仔褲這樣的複雜產品,甚至要三十幾個步驟。由於一幅的款式、剪裁經常更換,用自動化來設計工序反而更沒效率。最好的方法是工人手裁布料,以正確的方式和順序排列布料,在放到機器內進行處理。

成衣廠的價值鏈中,對廠商的議價能力弱、利潤低、受到匯率波動的風險大,但是退出的成本低。反過來說,紡織廠則相反,這也可以看得出為什麼台灣的紡織產業龍頭可以發展的相當不錯,像儒鴻這樣的公司,投入的成本高、研發能力強、可以為顧客進行一條龍的服務,擁有眾多競爭優勢讓公司可以穩定的發展。

福爾摩沙牛仔布廠是台灣上市公司年輕紡織期下的三家牛仔布廠之一,公司在非洲當地花費一億美金設廠,占地面積有好幾個足球場大。內部也與成衣廠不同,雖然廠房大,但是工人數量相對少,且自動化程度較高。雖然看起來增加的就業機會較少,但因退出成本高,所以就業的穩定性反而較好。

  • 紡織成衣外銷,鋼鐵廠服務內需市場

市場的需求使得非洲不同國家的經濟擁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對照賴索托,奈及利亞則是非洲最大的經濟體,許多產業正蓬勃發展,鋼鐵廠生產的產品很重、運送成本高,使得當地出現許多鋼鐵廠因應不斷上升的市場需求。

不管是較低技術門檻,勞力密集的冶鋼廠,或是董氏家族花費十五億美元打造的冷軋鋼廠,在當地都可以生存,也都為非洲地區的人民提供了額外的就業機會。

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外國企業持續湧進非洲同時,可以為非洲帶來改變。但也無可避免的,改變的過程中,往往帶來破壞,破壞又帶來重建,重建的結果雖然目前還未知,但就過去的許多歷史案例來看是好的。

比起當今引領世界潮流的已開發國家,多用科技、無形資產來創造價值,促進經濟成長,落後國家將經濟發展的重任放在硬資產、製造業,先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提升生活品質,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我們下一篇會告訴你非洲的未來可能,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非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