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波動到底是不是隨機的?

你一定很想知道,到底市場的波動到底是不是隨機的?

就像丟硬幣,如果你丟100次,一定會有連續正面或反面出現,對應到市場上,就好像行情持續向上或向下走。這種隨機丟硬幣和投資市場又有什麼差別呢?市場的波動真的就是隨機的嗎?

自從之前發了一些關於隨機性的文章與塔雷伯的讀書心得,就常有朋友跟我討論隨機性的問題。不過關於隨機性的討論也不是新鮮事,剛好看到知乎一篇討論還蠻有趣的,裡面有一些理念我也蠻認同。

2015年,文藝復興基金創始人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在TED的影片中,談到了自己在還沒創立文藝復興之前的學術經歷、文藝復興基金的發展,還有他現在正在從事的公益計畫,投入數學、科學和基礎研究,包括Math for America與生命的起源計畫。

他謙稱自己靠運氣,交易賺了不少錢。那時他還不是靠數學模型。但是,他慢慢發現這些數據好像存在著某種結構,於是便開始招募了一些數學家開始建立模型交易。Simons在1978年創立了對沖基金管理公司,1982年改名為我們所熟知的文藝復興基金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其最著名的大獎章基金(Medallion),創造出令人經驗的績效,自1988年以來平均年化報酬率高達40%左右。

影片中,主持人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也問James Simons:

「如何在一張商品的隨機走勢圖中,看出非隨機,且能獲利的交易機會呢?」

James Simons回答:「一般人可能可以趨勢交易來賺錢,但現在這種方式可能不太管用了。領先其他避險基金的方式是大量的測試、不斷開發其他的方法,包括蒐集更多的資料,找到更多優秀的人才與建構更好的模型。科技的進步協助人們面對大量的資料,可以更快速的分析、模擬與運用,找出得以獲利的機會。」

  • 任何一個異常現象,都有可能是一個隨機事件
  • 只要你有足夠的數據,洞見市場的變化,就可以分辨他是不是一個真正的隨機的異常現象

我們可以只看那些重複出現的異常現象,並觀察他們是否一致。James Simons認為,效率市場假說並不正確,你尋找的是一個異常現象。如果可以在長時間,看到這些異常現象持續存在於市場上,那他是隨機事件的機率就不高;但有一些異常現象過一段時間就會消退。

雖然常常聽到有人用隨機性來形容市場,但是每個人對於隨機性的意義解讀卻不相同。有些人認為既然市場是隨機的,那我就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就好。但是真的很少聽過長期維持優異績效的投資者,是靠隨機性致富的,而是不斷的在準備,以便隨機性來臨時可以把握機會。

  • 隨機與否,是取決於你的信息集

當你知道的信息越多,隨機性越少;你知道的越少,則隨機性越大。投資人對於企業價值的計算可以表示為:公司價格=內在價值+市場不確定性。一般的內在價值可以從公司的現金、存貨、設備廠房等實體資產來計算,這些都是可取得的數字,蒐集到越多資訊的人,對於內在價值的估算會越準確,隨機性對他的影響則越小。

但是當投資人無法取得內在價值的資訊、價值中含有無形資產,或是受到市場與環境變動的影響時,投資人便需要倚靠預測來計算股價。由於隨機事件無法準確預測,市場的不確定性也無法掌握,所以整個價格的變動是隨機的,比起單純內在價值的計算,也變得更難以判斷股價的高低點。

既然如此,即便投資人深入市場、研究產業、個別企業或觀察經營者表現,有的時候也沒辦法為你帶來超額報酬。因為,你所知道的事,遠比你以為你所知道的事還要少得太多。在一個充斥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只能靠「買保險」來降低不確定性的傷害,或是分散在不同的資產組合。

  • 隨機事件發生的頻率,其實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高

仔細回想,在投資市場中,那些金融危機真的是隨機發生嗎?舉個簡單的例子,有看過《大賣空》這部電影的人,也可以了解2008的次貸危機也不是一朝一夕產生,而是經過許多小事件連環爆而引發的大海嘯,只不過在開始沒人在乎而已。

老實說我還喜歡隨機性呢,就像塔雷伯在《黑天鵝》那本書說,隨機性的發生可以讓財富有重分配的機會,如果市場永遠都照著規律走,那麼可能也沒人想繼續待在市場裡了。當你的損失極為有限時,你必須盡可能積極;但當意外事件發生,會讓你蒙受巨大損失時,則必須盡可能保守。

  • 把焦點放在結果,而不是關注在不確定性上

既然我無法預測趨勢的變化,我應該先評估,當隨機性發生時,對我會有什麼影響?而我又應該要採取什麼行為,來降低我的損失。在事前就應該先擬定各種盤勢的可能性,才能在每一種隨機事件發生時有所應對。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本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