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Bad Blood》惡血:矽谷獨角獸的醫療騙局!

前陣子新聞才報導美國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即將解散。就算你不知道Theranos是一家做什麼的公司,但你絕對看過這家公司執行長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的照片或相關報導。

在2004年,霍姆斯從史丹佛大學輟學,創立了美國生技產業最大的獨角獸之一,號稱用「幾滴血」就可以提供準確的血液檢測結果。我之前聽到這樣的偉大發明誕生,心中也是充滿期待。這樣的改變對於目前的醫療環境是多大的福音、減緩病患因抽血造成生理及心理上的壓力,並且而使整體醫療品質變得更好。

但是,很遺憾的是,這項革命性的創新其實是一場「超大騙局」,欺騙了一般市井小民,更欺騙了許多高社會地位人士與高知識分子。Theranos在當時以獨角獸之姿,估值一度達到90億美元。所有公司提供給投資人的財務估算,都是霍姆斯捏造出來的,並藉由其背後的廣大人脈網絡募集到巨額的營運資金,讓她可以不斷的進行「研發測試」。

既然有著最優秀的人才與充沛的資金,Theranos為什麼還是走向滅亡之路?

《惡血:矽谷獨角獸的醫療騙局!深藏血液裡的祕密、謊言與金錢》(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這本書就是由一位華爾街日報的記者約翰·凱瑞魯,在接到一位病理法律部落格格主亞當·克雷伯的爆料電話後展開的一系列調查,揭露由霍姆斯所主導的惡血騙局。

讀到後面時讓我想到之前看《郵報:密戰》(The Post)這部電影,雖然兩個事件並沒有關聯性,但是過程卻有某些相似性。惡血的劇情對我來說更震撼,對我來說,醫療技術的進步更攸關我們人類的未來,不道德的醫療體系對我們的社會造成更嚴重的影響,所以我們更應該去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作者藉由這本書,讓我們貼近真相。

順帶一提,《惡血》之後也會拍成電影,目前確定由珍妮佛·勞倫斯主演,相信藉由大螢幕的呈現書中情節會更有張力,更警惕人心。

我不想著墨太多書中的細節,在作者筆下,我相信每位讀者對於Theranos或伊莉莎白·霍姆斯的發跡過程,還是會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贊同並敬佩霍姆斯創新的精神與勇氣,畢竟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創新都來自於改變現狀的想法與勇於執行的決心與毅力。

但是在我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對於霍姆斯的反感卻在我腦中不斷滋生,有些章節更是令人憤怒。就像書中所述:病人可能會受到傷害!錯誤的血液檢測可能導致錯誤的結果,使病患遭受不必要的醫療,更嚴重的是,有病人可能會因為延誤救治而死。

你不能漠視這個情況發展下去!

如果你今天所推出的產品是新潮的消費品,利用願景來爭取投資人的認同,利用誇耀或超越事實的行銷手法挑起顧客的慾望而做出購買行為,這些都不會使我們的生命存續受到威脅。但是,一旦你選擇了醫療產業,你就注定肩負起一般人無法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做出令人尊敬的貢獻。

在書中,作者描述了霍姆斯如何利用不實的數據來呈現產品的功效,並實際對於病人造成後續的影響,卻因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而未負後續的責任。要說霍姆斯認為一個重大的創新是由累積不斷的小進步而來,那Theranos的毀滅也是因為她並不在乎她眼中的「小錯誤」,犧牲了別人的權益來成就自己的事業。

或許現在「過度的承諾文化」已經變成商業世界的運轉模式,好像演久了就會變成真的!

許多公司對外吹噓自己的技術以取得資金,另一方面卻隱瞞真正的進展、期待現況有一天會真的趕上吹噓。這一套做法或許在科技產業受到容忍,但是當科技結合了其他產業,主角變配角,有時候反而會讓原本的產業質變,以本書來說,醫療公司才是Theranos最重要的身分,一個透過wifi或手機網路,遠距操作的可攜式血液檢測機器,重點還是在如何讓血液檢測的準確度與效率的水平可以提升。

除此之外,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不只是Theranos與霍姆斯的詐欺故事,其中交錯了許多人性特質的描寫(包括主角與關係人),與現代商業的競爭生態的呈現,也引發了我很多其他的想法:

例如,伊莉莎白·霍姆斯一直很崇拜賈伯斯,甚至媒體也用女版賈伯斯等名號來尊稱她。為了「成為賈伯斯」,不管是創業精神、產品設計、甚至到行銷廣告等無一不以此為發想。這種模式是否會帶來負面效應?

當我們認同了霍姆斯所打造的「故事」,並且將它根植在我們(或那些投資人)的內心時,是否因出於信任而忽略了盲點。而霍姆斯自己呢,是否也太為了模仿與追求成為心中的那個人,而迷失了自己?

另外,討論到醫療領域,一定會討論到道德標準。在《21世紀的21堂課》這本書中,作者哈拉瑞提到了道德的章節對應過來讓我超有感。他說:

『道德的重點並不是「遵守神聖的誡命」,而是要「減少痛苦」。所以,想讓自己是個有道德的人,並不需要相信任何神明或神話故事,只要好好了解「痛苦」的深義就行。如果你真的明白某項行動會如何給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自然就不會去做。』

所以,霍姆斯有沒有想過,他過去做的決策是否與「減少他人或自己的痛苦」相抵觸?

但是,如果說一開始霍姆斯就是打著騙人吸金的算盤從史丹佛輟學創業,想一想邏輯也是不太對。霍姆斯自己也說:數據會說話!醫療判斷標準就是完全看數據,沒有商量空間。不像許多領域只需要拿一把無形的尺來量就好,解釋空間極大!如果真的想詐財,想想現在有多少種輕鬆簡單的詐騙手法,根本不用選最難搞的醫療領域。只是,霍姆斯後來怎麼走歪的,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強大的權力總是會扭曲真相和事實。如果你真的想要得知真相,就需要逃出權力這個黑洞,允許自己浪費許多時間,在它週邊四處遊蕩。

也許霍姆斯會走到這一步,是因為她不願意面對事實真相與做出調整,也可能是由很多權與利之間的拉扯之下的結果。因為在商業上,獲利、成長,加上時間壓力,四處遊蕩似乎是不被允許的一件事

總之,這本書真的很精彩,也讓我學習到很多關於這個領域的基本常識。但就如我說,每個人讀完之後一定都有不同的看法,我最後引用本書作者的結論,只能說我部分認同作者的看法。在醫療領域中,確實應該提高標準來檢視伊莉莎白·霍姆斯的所作所為,而且她也罪有應得。但就商業領域來看,伊莉莎白·霍姆斯也許選別的產業真的能成就一番事業也不一定了。

作者約翰·凱瑞魯:「持平而論,我敢說,十五年前她剛從史丹佛輟學時,並不是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詐騙投資人、置病患於險境。根據各方描述,她有一個真心相信的願景,而且全心投入實現,但是在她投入一切,想在「獨角獸」榮景的淘金熱中成為下一個賈伯斯的過程裡,她在某個時間點突然不再聽取忠告、開始抄捷徑。

她的野心太過龐大貪婪,容不下任何干預,如果在她通往財富和名聲的路上會有人遭到池魚之殃,那也只能這樣了!」